文档介绍:《故乡》《社戏》中的“故乡”意义初探摘要:中国近代作家鲁迅笔下的故乡,有时以被批判的对象出现,有时又如柏拉图式的理想空间出现在作品中。为了准确把握鲁迅对“故乡”的定义,本文从空间性、时间性、心理性三个方面对《故乡》和《社戏》中出现的“故乡”意义进行了考察,得出如下结论:两个作品中的叙述者“我”都是近代性的自我。但两部作品又有差异。作品《故乡》中的“我”将故乡当做异乡的空间,目睹了故乡幼时玩伴闰土,由少年英雄变成愚昧木讷封建道德卫士的现实,进而使记忆中的故乡形象彻底瓦解。因此,故乡便成为寄希望于年轻人通过努力而实现变化的对象。而作品《社戏》中的“故乡”是一个没有传统儒教的禁锢,充满着自由、友谊、温暖和淳朴民风的乌托邦空间,不断追求像故乡一样的理想空间和实现美好社会的愿望成为知识分子的宿命意识。《故乡》和《社戏》展现了不同风貌的故乡,无论是暗淡沉抑的故乡还是乌托邦式美丽的故乡,都有着启迪时人和后人寻找希望的深刻含义。关键词:故乡空间性时间性心理性一、绪论故乡是作为人类生活根基存在的精神空间,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社会都能引起精神的共鸣和思念。故乡位于生活坐标的原点,是我们存在和生命的起源。所以,即使事实上自己的故乡并不是多么美好,但当人们离开了它,意识里最美丽幸福的地方还是自己的故乡。这样的故乡便最好地诠释了人间“场所爱”。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等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在这些社会革命过程中,中国不仅承受着西方列强的外部压力,而且还面临着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但相对于缓和或解决上述矛盾来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体制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更加日益尖锐深刻,这不仅使得变革无法进行,而且让民众陷入更深的困苦之中,最终,中国的整体矛盾使中国的劳动人民倍受压迫。由此,故乡的概念由古典时代的“富饶,幸福”进入现代形态,即跌入存在的虚无感、生命无意义的深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现代作家经历着丧失故乡的悲痛,同时自我认同感也在瓦解。一边在社会中体验着自我与世界、存在和灭亡、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感,一边在作品中努力缩短这种距离。中国代表作家鲁迅笔下的故乡,有时以被批判的对象出现,有时如柏拉图式理想的空间形象出现在作品中。作家鲁迅吸收着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启蒙主义和反封建主义思想,倡导打破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和迷信。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在批判西方近代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他的“故乡”所展现的就是这两种思想的主题。本研究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和《社戏》来考察他对故乡意义的理解。二、《故乡》和《社戏》中出现的“故乡”鲁迅在1921年以回乡为题材,在《新青年》发表的《故乡》中描写了一位幼时玩伴,此人是军阀压迫下中国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这部短篇小说,以抒情的方式描写了当时正在瓦解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农村的景象以及辗转其中的农民的命运。作品一共分为四部分,“作品中的‘我’为了作别故乡而回乡”,“以现在时态描写幼年的回忆”,“跟幼年友人闰土曲折宿命般的相逢”,“和故乡永别”。而《社戏》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期12号。《社戏》是以鲁迅看中国戏剧的经历为背景,通过都市的混乱来表述自己对故乡哀切的爱。虽然外婆家所在的村庄不是“我”出生的地方,但是作者记忆中农村的美丽景致,可爱亲切的幼时玩伴,以及农民之间的感情,对于成年的“我”来说是最幸福的童年记忆,这也是一种乡愁。作品通过对成年后的“我”在城市看到的戏剧和童年在外婆家看过的农村戏剧的对比,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的场面,表现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社戏》同《故乡》一样,都属乡土小说。两部作品都以故乡为主题,表现了对封建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对未来中国不安的同时又启示着某种希望。它们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旧制度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故乡温暖细腻的情感描写。整体来说,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这两部小说采用了对立、互补的方法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理解。以下我们将通过时间,空间,心理三个角度来考察作者笔下故乡的意义。 《故乡》和《社戏》中出现的叫做场所的空间意义上的空间可分为三个,即,故乡、城市和想象中变化的希望空间。下面以图表的形式来区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转移作者叙述的空间的变化。表1:《故乡》和《社戏》中“我”的空间位置的比较空间位置时间《故乡》中“我”的空间位置《社戏》中“我”的空间位置现在故乡(现实空间)城市(现实空间) 过去故乡(回忆空间)故乡(回忆空间) 未来故乡(想象空间)城市(想象空间) 由上表可知,《故乡》中的空间概念是在同一个叫“故乡”的空间里,只是因为时间的变化而赋予了过去、现在空间所不同的意义。作品中,“我”记忆中的故乡,过去的故乡,是那么地美那么地自由。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