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2.7《雨巷》教学设计3(粤教版必修二).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7《雨巷》教学设计3(粤教版必修二).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9/1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7《雨巷》教学设计3(粤教版必修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程分析:这首诗是戴望舒的前期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此诗有着重意象,重象征,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的美感特征。诗有三美:人美,景美,意境美。但是鉴赏这类诗,却是学生的软肋。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美感。所以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的美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学情分析:这是高一新生的第二节课,初中阶段他们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并不多,更谈不上鉴赏诗歌了。所以帮助他们建立起鉴赏诗歌的良好思维****惯,就尤为重要。设计理念:诗意越朦胧越含蓄,对于鉴赏者而言,越难以把握。究其症结有两点:一受到诗歌语言跳跃性和含蓄委婉的影响,读不懂诗的内容。二找不到一把打开诗人思想情感的钥匙,故而不能准确把握诗旨。针对这两点我采取了以下两种途径:一采用变换文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歌以记叙文的形式再现,补充缺少的细节,使之完整。这可使大部分同学能够把握诗歌的大体内容。二采用集中意象再造意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本诗的思想情感。在学生的心里建立起,关注意象对于鉴赏诗歌的重要作用的意识。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戴望舒的知识,体现其前期作品的风格。2培养学生通过来想象与联想来初步阅读诗歌的能力。3深刻的理解本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预****检查:由学生进行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的简介,教师补充之。教师明确: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设计意图:诗歌决不能抛却诗人和创作背景来做孤立的鉴赏,教师要强调“知人论世”的读诗原则。)初步感知:教师范读文章,要求学生用记叙的形式来表达此词的内容。(提示学生要关注以下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开端,高潮,结局。)(设计意图:突破诗歌语言跳跃性对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无法理解的壁垒,使诗歌的内容明晓的呈现出来。这样便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学生甲:在一个绵绵雨季的日子里,孤独的诗人徘徊在一个狭长的江南小巷里。他慢慢的走着走着,无聊象青蛇一样盘踞了他的心田。他多麽希望碰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过了一会儿,远处果然走来了一位姑娘,正如诗人的想象一样,美丽,忧愁,孤独。可是这美丽的姑娘瞥了一眼诗人就又从诗人的身旁走过。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学生乙:老师,他的叙述很完整,但遗漏了一些细节。姑娘手里还撑着油纸伞。还有姑娘是消失在颓圮的篱墙之后的。老师:这位同学的补充很准确,不过,你能从诗锝内容中感受到什麽情感呢?学生甲:诗人好象很忧愁,很寂寞。诗里的人物不多,只有诗人和那姑娘。那姑娘与诗人相逢也没有表现的特别的亲近。只是象看陌生人一样瞥了诗人一眼。所以诗人还是寂寞的。学生乙: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下着细雨而又狭长的巷子本身就让人压抑,再加上诗的反复的韵律,让人有忧愁,哀伤之感。明确:诗歌是忧愁的、哀伤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全诗笼罩着一层低沉哀怨的感情基调。再度感知:(一)听配乐诗朗诵《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