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减税不如转税 破解收入倍增难题.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减税不如转税 破解收入倍增难题.doc

上传人:lxydx 2019/9/20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减税不如转税 破解收入倍增难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减税不如转税_破解收入倍增难题十八大正式提出的民众收入倍增目标虽然不是新话题,同样产生了热烈反响。一种意见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政府应当在由市场调节的民众收入领域找到保证弱势群体收入倍增的抓手,否则弱势群体可能会“被倍增”;一种意见认为,收入倍增意味着劳动成本上涨,应当大幅度“减税”,否则中小企业将难以为继。这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其实完全可以合并破解,那就是将“减税”变成“转税”,以促进弱势群体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的形成。企业的成本压力并非仅限于劳动力价格上涨转税是相对于减税成为一种共识的基础上而言的,就是将正在推进的结构性减税与收入倍增目标直接挂钩,转移支付给收入没有达到相应增幅的劳动者的工资袋中,建立弱势群体收入倍增的直通车。当然,这种转移支付是有条件的,最终是为了保证在企业里形成劳动者收入正常增长的机制,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样做有助于确保结构性减税的初衷能够迅速兑现,不至于使得减税与收入倍增形成两张皮,事与愿违。早有专家呼吁,收入分配改革最紧要的是减税改革。似乎越强调收入倍增目标,减税的力度越需要加强。的确,收入倍增所依赖的收入分配改革,核心内容涉及政府减税、资方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从而使得三方之间利益分配结构趋向合理。比如目前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使得企业利润的四分之一被国家拿走。如果能够将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到15%或者更低,企业提升盈利空间就会相对提高,给工人发放工资的余地可能会更大一些。然而,这种减税的正当理由是收入倍增,而绝非提升盈利空间。如果以为只有通过政府减税让利,才能让企业负担减轻,盈利空间提升,忽视了企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决定性作用,则是一种误导。应当承认,推进结构性减税有助于企业在经营中获利;然而,相对于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而言,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劳动者收入现实的增长。我们知道,劳动者的工薪收入被列入成本,和利润是一种零和关系。企业既然不愿意政府分食这块蛋糕,怎么会拱手让给劳动者?渣打银行年初的一项针对中国1000家中小企业的信心指数调查显示,65%的受访企业选择持平甚至削减目前的薪资以控制人力成本。须知企业的成本压力是多方面的,在资源消耗较大的企业,原材料的涨价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当政府减税之后,难以保证这部分资金必然会用在低收入群体身上。在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的一次性分配结构中,资本收入比重大是一种惯性。在资本收入优先的情况下,对收入倍增所要解决的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可能适得其反。政府每减一分税,企业主就会为工人多发一份工资来维持经营,这只是一种善良假设。这种假设建立在经营者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未免过于天真。去年11月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编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2)》显示,,有六成企业处于“旁观”阶段,难以让人们乐观。事实上,工资集体协商、带薪休假、缴纳社保基金等在中小企业落实得并不理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国企、央企比较普遍。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调整,很难成为企业的自然行为和自觉行为。在中国青年报去年底进行的题为“2012年你的收入增长了吗?”的调查中,超7成的受访者去年收入没增长。民众收入倍增作为政府承诺必须找到一个抓手民众收入倍增作为政府承诺,究竟应当怎样兑现?可以肯定,国家发改委不可能直接指令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