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略谈古籍中的围棋故事一传说中帝尧发明围棋围棋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竞技棋类,起源很早,清人陈元龙《格致鏡原·围棋》引晋朝人张华所作《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其法非智者不能也。”二汉代前的围棋故事从古籍中可以读到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流行围棋了。《左传》中有“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的句子,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战胜他的对手。这句话已经具有哲理意味了。孔子批评某些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人,也用围棋说事,夫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整天吃饱饭,一点心思也不用,这实在不算是好生活,不是还有玩双陆和下围棋的人么?做这些事情,比整天不用一点心思还要好些。(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不过看得出来,这是孔夫子痛心那些不愿学习悟道的人,对围棋并没有高看一眼,“博弈”仅仅比什么都不做稍微好一点点。再稍后的战国时代,下围棋的人更多了,亚圣孟子多次提到围棋,他在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时说:“现在拿下围棋的技能来说,这本是很小的玩意罢了,假使不能专心一志,便不得它的精妙。弈秋是全国的国手,现在他教两个人下围棋,一个专心一志,把弈秋所教的,全记在心中;另一个虽然也听,却一心可为大雁鹅要飞来,想拿起弓,用系着绳子的箭去射它,虽是和人共同学习,总赶不上人家好。是因为聪明不如人吗?不是的,只是不肯专心一志罢了。”(史次耘《孟子今注今译》)亚圣是孔圣人的传人,也把围棋看作是小玩意,不过当时有弈棋者被称为国手,说明围棋很普及,而且存在着教人下棋的训练班,弈秋先生办的班大概是我国围棋道场的滥觞。三汉代围棋故事尽管两位圣人不大喜爱围棋,但是人们,尤其是读书人,却都非常喜爱围棋。弈棋时棋盘上局面存在着无限复杂的变化,从下棋人的角度看,在这复杂的变化中,落子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弈棋时不能单一思维,而要进行复合思维,一切取决于对大局的理解,在变化中决策。弈棋考验下棋人的智力和把握时机的能力。弈棋对人思辨能力的锻炼很起作用,所以人们很喜欢下棋,读书人把围棋雅称为“手谈”、“坐隐”,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东晋名臣王坦之)以围棋是坐隐,支公(精通老庄学说的东晋高僧支遁)以围棋为手谈。”文人雅士喜欢下棋,他们不但把弈棋看作是“智者”的活动,甚至认为弈棋是神仙的游戏。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记载:晋代有个叫王质的人砍柴的时候到了信安郡(今浙江衢州)的石室山,看到有几个儿童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走到跟前去听歌看棋。有个儿童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吃,他含着那东西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儿童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家中,与他同时的人都已经不在世上了。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个故事也告诉人们在棋士中下得最好的常常是少年。如近代的吴清源,1928年他才14岁东渡日本,就渐露头角,1933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实共同研究了“新布局”,揭开了围棋发展大书的新一页。当今国内顶尖棋手就有不少青少年,如有个叫做柯洁的,今年才19岁,据说是国内围棋第一,可惜此子骄狂不可一世,还缺乏曹薰铉在其著作《高手的思想法》中提出的“任何领域,想成为第一首先要学会做人”的认识,在做人方面,不知以后他能不能有些进步。下围棋是神仙的游戏,这样的故事很多地方都有流传。如《太平寰宇记》记载,广东高要县烂柯山在县城东边三十六里处,又名“斧柯山”,传说有个叫王质的道士,带一把斧头进山采桐木制琴,碰见神仙赤松子和安期生下围棋,他看了一会儿棋,结果斧头的木柄都烂掉了。古籍中记载弈棋的神话很多,如《天中记引<仙传拾遗>·風穴》说:“五台山有风穴,游人稍或喧呼(喧哗、呼啸)及投物击触,即大风震发,揭屋拔木(树),必为物害(人间灾害),宝历初(唐敬宗年号,在公元825年)燕(今河北北部)人李球坠入穴中,见二道士洞内弈棋,以一杯水与之,令人引出(带他出去),引者曰:‘此山,道家紫府洞也。洞有三门,一径西通昆仑;一径出此岩之下;一向来风穴,是洞之端门(南面的正门)也:皆有龙蛇守之。此有北岩之径可还旧处。’球如言而归。”聪明正直是为神,神仙喜欢围棋就不足为奇了。秦汉时期,围棋已经很流行了,宫廷里面也有围棋的游戏。记载汉代都城长安和畿辅地区地理状况的古籍《三辅黄图》里面的《百子池》条:“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祖,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以和之。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华美的内室)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长命,乃免。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已张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