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课外阅读】苏轼诗词中的江月意象.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外阅读】苏轼诗词中的江月意象.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9/22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阅读】苏轼诗词中的江月意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容提要]   “江、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两个古老的意象,常常被作为具有象征性的景物在诗词经常出现,易于引发起人们****惯性的联想和固定情绪。由此可见,这两个意象的抽象意蕴是理性思索积淀的结果,是理性思维结果的形象化表现,带有深刻的文化原形积淀色彩。本文重在揭示苏轼诗词中,“江、月”意象在理性之外更具深度和普遍情理的抽象性、有更丰富深厚的意蕴内涵的特点及其原因。[关键词]    江  月    理性     理性色彩及特征     苏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初唐文学天空中张若虚曾诗意的追问过宇宙的永恒起始。李白也一边唱着“大江茫茫去不还”,一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感慨“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会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悲秋,因《月夜》而猜想“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足见“江月”是伟大诗人共同青睐的“尽意之象”。同样,作为宋代文学大家的苏轼也曾这样表述自己的人生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作为宋代文官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苏轼既对人生有着超脱的认识,又尽忠职守于自己的社会价值使命。所以他的诗词作品中唱和酬答、现实生活场景描写之作甚多,但也不乏一些即景抒怀、思念亲友或孤独处穷的诗作来表现他心灵深处的情感波动。这类作品中“江月”意象多次出现,含意深刻。本文试图以这几类诗词为主要考察对象,并联系全部诗词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与历史上其他著名诗家作品中的“江、月”意象进行比较,探讨苏轼诗词中“江、月”意象的特色。                        一(一)“江”意象江水作为一种千古长流的客体,具有顺势而流、绵延不断、亘古长存、一去不返的特点,直观切近、形象的体现了事物运作递进的单维与连续性。因而每每被中国人用来联想与表现时间、机缘、功业乃至年华、生命的不可复返性,使人在怀古悼今、怀旧自伤的不尽感慨中生发出对生命、爱情、事业等价值追求及其不如意的无限惜憾感喟。而作为幼慕贤良、少怀壮志的苏轼,满怀一腔建功立业的热忱、满腹救国的计策谋略,渴望有所作为,但却一生屡遭谗害,抱负不得实现,壮志难酬,只能颦眉蹙额、喟然长叹;加之宦途坎坷,长期奔波在外,仕途失意的苦闷与漂泊异乡的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对“江”的广泛经历、关注,加上作者心中源源不绝的苦痛与江水绵延不断的特点相契合。所以作者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滚滚逝去的江水。那么“江水”自然就成为消解诗人心中悲苦的因素了。苏轼笔下的“江”意象内涵主要分三类:(1)作为被作者主观情绪所浸染的自然客观景物。杜甫有《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其中“江山”是两个泛称意象“江”与“山”的组合,只是作为背景画面的自然景物,却带有春天清新、明快的色彩,明丽而富有生机。。而苏轼写道:“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①诗中对江与月的客观描写,正是苏轼此时心境的写照。苏东坡在海岛住了三年,遇赦还朝,虽经多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