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9/23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李白诗歌的谢安情结李白是盛唐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和唐朝诸多其他诗人一样,李白也有着很传统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潇洒的气质,使他难以在朝廷当中立足,以致其一生只有不足两年的供奉翰林的仕宦经历。这使得他那宿有的功业理想不断受到现实的冲击而屡屡失败。在唐代诗人当中推崇谢安的并不少见,盛唐人士既肯定谢安的隐逸行为,如李颀《寄镜湖朱处士》:“澄霁晚流阔,微风吹绿蘋。鳞鳞远峰见,淡淡平湖春。芳草日堪把,白云心所亲。何时可为乐,梦里东山人。”又敬仰谢安建立的不世功业,如“高适”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高适还时常自比谢安。李白也是其中之一。在诗歌当中,在抒写隐逸生活的自由适意时,喜欢用谢安隐逸东山的典故,“尝高谢太傅,携***入东山。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丹宵冀飞翻。”李白此类诗句,既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也赞许了线弃隐入世的行为。谢安自由洒脱的个性、从政有为的追求和为国建功的进取精神,极大地契合了李白的精神世界和盛唐精神。成为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在李诗的用典来源中,出自子书的《世说新语》就有50多处,参合其他野史、旧事和相关笔记史料,诗中提及谢安及其轶事就达10余处。具体吟咏谢安的诗歌就有十五首之多。李白十分欣赏谢安那种在沧海横流当中力挽狂澜的大智大勇,以及功成身退风流潇洒的人生气度。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官至宰相,浙江绍兴人。少以清淡知名,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4按照鲁迅、王瑶等先贤所论,魏晋风度[1]是指魏晋名士们率真脱俗、纵情任性、放浪形骸、离经叛道、我行我素的精神风貌,其表现为清谈、饮酒与服药等行为。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谢安身上也无处不体现出这一特点。但不同的是,除了潇洒自由的态度之外,谢安“为民再起“的行为又恰恰符合了带有盛唐印记的李白的精神境界当中的用世思想。谢安的人生态度和生平经历从头至尾都给李白以精神上的共鸣,甚至可以以现代的词语”偶像“来定位。下面我们就以李白咏谢安的诗歌为中心来仔细探讨李白的人生追求一、咏谢安隐居东山从汉代起,就有隐逸之士受到执政者的征辟骤登大位的事例。刘备三顾茅庐,礼请诸葛亮出山,君臣际会,更成了历史上的佳话。选择隐逸道路求仕的李白同样欣赏这样的“终南捷径”,对谢安在东山的隐居生活同样是推崇的的。“小隐慕安石,远游学屈平。”这是李白在《秋夜独坐怀故山》一诗中的开头两句。谢安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身士族,西晋末年,谢氏家族随王室南迁,谢安落户会稽上虞,隐居东山。虽然一度曾赴扬州应卯任职,但他不久就称疾辞官,回东山隐居。李白既羡慕小隐的谢安,又要学远游的屈原。何谓“小隐”﹖“小隐”是与“大隐”相对而言的。“大隐”是“隐”得无影无踪;“小隐”则是虽过隐居生活,却还是与人来往的。《晋书·谢安传》说他“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鱼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