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反社会类人格障碍.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反社会类人格障碍.doc

上传人:sssmppp 2019/9/24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反社会类人格障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2015级工商管理类二班李伶【关键词】反社会人格障碍;童年期创伤经历;父母教育;羞耻感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学的分支。心理是否变态,常常要由社会文化来决定。通常,人们总是把在群体中出现频率高的心理现象称为常态,反之则称为变态而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的行为方式,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人格的异常妨碍了病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给别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下面将对围绕反社会性人格与羞耻感及童年经历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反社会性人格的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人格障碍类型。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打架斗殴、偷窃、违纪、攻击人、酗酒和使用违法药物等等不良表现,且这些行为并非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和躁征发作的病程中[1]O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有一些反社会人格却不具有攻击性),因此其与犯罪行为有着较高的重叠;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他们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的环境因素很多,包括童年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家庭环境的不友好,包括家长不负责任、缺乏父母亲的关爱和照顾、受到暴力惩罚或忽视等[2]。父母频繁、严厉的惩罚,会使子女在评价自身行为、态度和欲望时,过于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羞耻感和自我遣责。研究表明,儿童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有所表现,并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儿童期虐待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有效预测源之一,受虐待的儿童长大后更倾向于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可能的原因是,在他们早期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他人或主要抚养者如父母等常表现岀暴力等社会行为。父母对子女采取过多拒绝否认的态度,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价值感、无助感、无位置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父母过去频繁、严厉的惩罚,会使子女在评价自身行为、态度和欲望时,过于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的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遣责。有研究表明,在父母惩罚严厉等强制教育方式下,子女容易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人格倾向[3]。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被认为是人格偏离的保护因子[4]。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对子女的保护程度越高,其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也越高;教育程度越低,对子女的惩罚严厉越高[5]。心理学家卡米对美国下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相比较发现,下层阶级的父母更喜欢体罚,更少同子女在思想感情上互相沟通,也很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