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区域与城市经济》2010年第4期摘要:从2003年提出“统筹城乡”开始,到2007年十七大明确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已进入了国家战略主导下的“以城带乡”阶段,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大量开展,这一规划完全不同于1990年代以解决乡村工业化所产生的空间“碎片化”问题为核心的问题导向的规划,而是在充分把握“主体与边界”、“阶段与模式”、“非农化实现形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的方向”等几方面内容的基础上,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核心的目标导向的规划,制度创新和空间组织是支撑规划的两大主体内容。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规划;战略转型规划的理论创新往往发端于新规划类型的出现和大量实践,包括“战略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在内的每一次新规划类型的出现,都极大地推动了规划界对于城乡发展基木规律更为深入地认识和规划体系自身的改革。从名称上看,“城乡一体化规划”早在1980年代伴随着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就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但在内容上,当时的规划主要解决的是乡村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城乡用地矛盾及空间利用“碎片化”的问题,其着眼点仍然是城市。真正在内容上以“城乡关系”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却是在近年來伴随着国家对于城乡关系整体战略性思维的调整而展开。2007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党的报告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人新的发展阶段。这势必会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大量开展。新形势带来了新要求,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充分认识城乡关系发展新阶段的基础上,试图从“主体与边界”、“阶段与模式”、“非农化的实现形式”、“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制度创新的方向”等几个视角来探索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主体,目的在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规划更加广泛地讨论与实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提出城乡关系历來是影响我国发展和稳定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城乡互助”的思想作为基本经济纲领在建国初期具冇临时宪法地位的《共同纲领》屮就已经被捉及(武力,2007)o但在实践中,岀于对快速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战略追求,在20世纪屮叶后的漫长岁月屮,城乡关系的实质基木上是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的制度设计,形成并强化了城乡的二元结构。“以乡促城”1949-1978年,我国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吃饭问题并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导向、城市偏向”的整休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哺工”的资金积累模式下,农业的意义除了解决吃饭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木%。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核心特征表现为:农产品不平等交易、城乡劳动力之间的非口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实际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凸显的过程(谢垩,2007)o但这种城乡二元带冇明显的政府导向性色彩,即国家通过包描农产品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城乡二元化的制度设计来强制性推行。木质上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