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帮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2、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发展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教学难点:理解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事例引入:在路上有没不碰到过熟人?当时你从哪里来?你的朋友从哪里来?能说“你相遇了吗?”(板书:两个人或物体、两地、相遇)师:小强和小丽住在同一条街上,星期天上午同时出门,猜一猜,他们俩会相遇吗?(演示课件)李业伟:当他们两人一个人往右,一个往左走,就会相遇了。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人或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最后相遇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教学目的:理解相对而行过程中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变化,掌握相遇求路程的方法,理解速度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识。)出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去。小强每分钟走60米,小丽每分钟表走70米。4分钟后两个人在学校相遇,小强和小丽两个家相距多少米?师:请位同学读读题。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小强和小丽相遇的过程吗?第一分钟怎样?第二分钟呢?第三、第四分钟呢?学生用手势表示,指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第一、二、。。。。分钟两个人的位置和最后相遇的过程)师:求的是两家的距离,你会解答吗?(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下台巡视,并提出:做好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等会提出来。)师:谁来说说?郭泽浩:70×4+60×4(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全班绝大多数同学举手了)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燕楠:(60+70)×4(师板书)是这样做法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约有一半的同学举手了)师:谁有问题?想提问题吗?李彦慷:70×4表示什么意思?张宁:表示小丽所走的路程。师:还有问题吗?李紫薇:为什么中间有加法?张程程:因为把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加起来,就是他们两个家的距离。60×4就是小强走的路程,70×4就是小丽走的路程,所以用加法。王雨宁:60+70表示什么?张鑫钰:60+70表示1分钟小强和小丽一共走的路程。师:还可以怎样理解?师: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联系?王丽红:第一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走的路程,再相加;第二种是先求出小强和小丽1分钟一共走的,再乘以时间。慧芳: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有简便的关系,是乘法分配律。师:观察得很仔细。并且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了。师:第二种方法中60又可以说成是小强的速度,70又可以说成是小丽的速度,(60+70)就又可以说成是他们两人的速度和。因此,两家的距离又等于他们两个人的速度和乘以时间。自我点评:课件的演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行走情况,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同时,学生自己的思考显得不足。速度和的出现显得急了一些,可以先让学生再做一两题,在应用中充分感知后再给出速度和的概念,或者在应用题中再让学生说说对5442,6570等的自己的理解。(三)应用巩固(教学目的:以四个层次的练习:模仿、背向、不同时出发,还没有相遇进行巩固)1、书上做一做,与例题相基本类似的练习题:2、背向求相距的问题:3、不同时出发,求相距的问题4、思考题:相遇求时间的问题。自我点评:四个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