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1课题: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课时:1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哪几代、各有什么特点。2、了解目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3、激励学生努力学****报效祖国的决心。教学设想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边阅读边讲授板书设计: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二、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画表)三、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略)作业:(略)教具: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块)、主板、“中华学****机CEC-Ⅰ、电话答录机(手提录音喇叭)、文曲星、掌上电脑资料教学过程:复****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介绍了:1、信息、信息对一个人、一个国家的作用;2、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美国ENIAC(埃尼亚克)今天我们介绍: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和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2讲授新课二、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代(1946-1957年)称为电子管时代。这时代的计算机是以电子管为基本器件,用磁芯做存储器,存储容量小,耗电量大,使用“机器语言”编程,用于科学计算。二代(1958-1964年)称为晶体管时代。这个时代的计算机是以晶体管为基本元件,晶体管和电子管相比,有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寿命长、速度快等优点。它的运行速度比电子管计算机快得多,每秒可达几万次到几十万次。虽然使用的还是磁芯存储器,但存储容量已经有所扩大。第二代计算机主要使用高级语言。由于这代计算机性能改善,可靠性提高,应用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展。第三代(1965一1970年)称为集成电路时代。这个时代的计算机是以集成电路为基本元件,集成电路比晶体管、电阻等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小得多,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又有显著提高。这个时期,在集成电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小型机计算机迅猛发展,由于体积较小,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可连续工作几百小时、几千小时不出故障,因此得到大面积推广。第四代(1971年以后)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这个时代的计算机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计算机主要元件,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做出几百万到几千万个电子元件,这位计算机性能大大提高,更为可靠,体积更小,价格更便宜。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上,微型计算机的诞生与迅速发展,是第四代计算机的重要标志,由于微型机有许多优点,所以在社会上掀起了计算机大普及的浪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数学等等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一代又一代地向前的发展。(画表讲解)集成电路——将微型化的晶体管、电阻、电容等电子元件搭成的电路,制作在一小块硅晶片上。十几天~上百天(三个多月)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一节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3我国计算机的研究是从1953年开始的,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即103型),它属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以后相继研制出了第二代、第三代计算机。从1982年开始,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研制出每秒运行亿次的银河巨型机型,1992年研制出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巨型机,1997年又研制出每秒运行100亿次的银河Ⅲ型巨型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微型计算机也实现飞跃,从“中华学****机”到“联想”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不断发展。1953年开始研制。1958年我国研(仿)制功第一台(近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