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诗词之美.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诗词之美.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9/9/28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诗词之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诗词之美论文学形式的审美意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这般宁静祥和的夜晚,一幅古典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一个秋天的夜晚,落魄的游子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羁旅之苦的游子。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夜霜透着浸肌乏骨的寒意,茫茫的夜空正弥漫着漫天的霜华。他一夜未眠,在静夜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清愁······一首简单的七言律诗,却能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有意味的形式,它主宰着作品,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所以各类的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对立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中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在是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独特的,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中国的古代文学,无疑是极具特色,极有代表性的。从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上,从一唱三叹、慷慨余哀的情感抒发上,从“神韵”“意境”等鲜明民族审美趣味上,我们得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这样的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花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简单的几句却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感伤,表现出一种凄凄的哀怨与无限的愁苦;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则为让人联想到一个孤寂的黄昏,习习的冷风,透骨的寒;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秋鸾崩摧”,琅琅上口中,一种浪漫,豪迈大气的情怀就呼之欲出,令人回味无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