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中常见的计算题的解题技巧
1.(2008北京卷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解题原理:社会劳动生产率决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解题过程:设出未知项,利用价值总量前后相等为等量。
设:2006年某生产某商品的数量为A,2007年商品的价值量为X,则有
A*1=A*(1+25%)*X
X=
2.(2008全国卷Ⅰ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解题原理:此题考查两组关系,其一为货币币值的升降与货币量之间的关系,其二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货币币值与货币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之间均为反比的关系。
解题过程:设出未知项,利用价值总量不变做等式。
方法一:设2007年生产M商品的数量为A,2008年货币贬值后一单位M商品用货币表示为X,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Y。
A*15=A*X *(1-20%)
X =
A *=A*Y*(1+50%)
Y=
方法二:设2007年某国生产的 M商品的数量为A,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X元
A*15=A*(1+50%)*X*(1-20%)
X=
3.(2008四川卷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C. 110亿元和121亿元
D. 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题原理:价值总额是商品的总数量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乘积;价格总额是商品的总数量与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劳动者数量增加10%意味着商品的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意味着商品的数量增加10%,并意味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有所下降。
解题过程:
价格总额:10*(1+10%)*(1+10%)*10=121亿元
数量价格
价值总额:
方法一:10*(1+10%)*(1+10%)*10/(1+10%)=110亿元
数量价值量
方法二:100*(1+10%)=110(此解法中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没有考虑,因为其变化不影响价值总量的变化)
4.(2008海南卷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