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天堂,图书馆的摸样——读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天堂,图书馆的摸样——读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0/2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天堂,图书馆的摸样——读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误读”张靖[摘要]论文首先通过释题阐明研究的角度。在介绍了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生涯以及博尔赫斯两篇与图书馆有关的作品概况后,论文以图书馆学为支点,从题目、情节、哲学蕴意等方面对小说《巴别图书馆》加以解读。最后借《关于天赐的诗》进一步阐述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世界。[关键词]博尔赫斯《巴别图书馆》《关于天赐的诗》初读博尔赫斯的小说《巴别图书馆》,第一感觉是不懂。再读,顺着文本,尝试着逐句分析逐笔描绘,便陷入了博尔赫斯现实与梦幻无界交织、时间与空间无形消解的神奇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希望知道一个故事梗概的被动的阅读只能以混乱告终。“我的小说,在一种意义上,是在我之外的。我梦想它们,塑造它们,记下它们;之后,一旦被散发而进入了世界,它们就属于别人了。”[1]博尔赫斯曾经这样说过。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有一百个读者,也许就有一百个博尔赫斯。每个人都有“误读”博尔赫斯的权利。无论是诗歌、随笔还是小说(当然,文体疆界在博尔赫斯这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博尔赫斯的作品都具有词句简练、形容偏少、典故及比喻极多的特点。[2]而比喻产生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语词张力,必然带来作品语词的意义漂浮以及象征的多重隐晦,为“误读”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而这一空间,在博尔赫斯匪夷所思的比喻运用技巧下,被淋漓尽致地无限扩大。“博尔赫斯既然布下对他作品欣赏的疑阵,那就已经确定了解读他作品的潜在困难,这是一种无可如何的宿命基调。但我们正是在疑阵中获得了现代意义上广阔的‘误读’自由,我们把弄清博尔赫斯的作品意义变成漫长而‘自由’的阅读。”[3]有些人从文学角度“误读”博尔赫斯,有些人从哲学角度“误读”博尔赫斯,各有各的领悟,各有各的感动,各有各的执着,同时也各取所需。既如此,从图书馆学角度对博尔赫斯进行又一次的“误读”,又有何妨?《巴别图书馆》也许是“误读”最佳的切入点。1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生涯:读者、公共图书馆馆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es),是一个在世界文学殿堂上极为响亮的名字,是一个经过时间无情的汰洗后保留在世界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阿根廷人以拥有两支璀璨的艺术之花而感到自豪。一支是风靡全球的探戈;另一支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文学作品。”[4]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他的一生已经在不记其数的作品目录、获奖记录、名言事迹甚至文学传记中或局部或全部反复且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此没有赘述的必要。但既然是要进行图书馆学的“误读”,博尔赫斯与图书馆的渊源却不能不提。1899年8月24日,博尔赫斯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具有古老英国和阿根廷血统的律师家庭。在祖母和父亲的影响下,博尔赫斯从小就学****英语,并通过英语接触了大量的欧美文学名著。[5]童年时期的文学启蒙,对于博尔赫斯后来的文学成就无疑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回忆起这段时光,博尔赫斯曾坦率地说:“倘若有人问我一生中的主要东西是什么,我会回答说是我父亲的藏书室。至今它仿佛还历历在目:在一个很大很大的房间里,立着一个安有玻璃的书柜,书柜里摆着好几千本书。”[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博尔赫斯全家前往欧洲。刚在日内瓦定居下来,博尔赫斯就成了日内瓦市立图书馆和法国流动图书馆的忠实读者。[7]战后博尔赫斯随全家遍游西欧各国,对文学的了解不断加深,其文学天赋之光亦不时闪现。从童年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