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46·中医·中宜盯医结合·中医诊治心病“四勿忘”焦树德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00029)1勿忘治病必求于本变化要有规律的动,不可过盛和过极,过极的乱动超过 《内经知要》中注解这句话时说:“病变无穷而阴阳了规律极限,则可成为灾害(亢则害),盛极则有制(制为之本畢又说:“洞察阴阳,直穷病本,庶堪司命”。就即制约、克制之意),能承接制约,则无亢害,无亢害即诊治心病来说,其临床表现虽然变化甚多,但归纳起来有制约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才能有规律的自然生化无不越阴阳虚实而已。所以,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才能运穷。所以我认为“动、变”还要有“制”,才能“化”,故称用理法方药调整机体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我之为“动变制化思想”。我们在对心病进行辨证论治曾治一84岁的男病人,心律不齐40余年,多次住院治时,不但要“勿忘治病求本”和整体观,而且还要勿忘疾疗,均未治愈。中医辨证为脾阳不振,不能化湿,湿阻病是不停地按照动、变、制、化的规律在变化着,决不可中焦,影响上中二焦而致心律失常之证。经用平胃散用固定不变的方药去治疗时刻不停地变化着的疾病。为主合桂枝加附子汤随证加减而治愈,追访3年,未再我曾治疗一位67岁女性肺心病患者,西医诊断心衰发生心律不齐。n一m度,证见心悸、水肿、气喘不能平卧,用动变制化2勿忘整体观念的思想来分析,进行辨证,认为本病人已不是当初的咳 《黄帝内经·素问》的“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喘,而动、变为水饮凌心,故用了以治水饮为主,兼顾化人咳,非独肺也。”如把这句话的精神引申到心病的诊痰浊的方法而证平。治上,也可以说五脏六腑皆可致心病,非独心也。任何4勿忘从化理论一脏一腑有病,皆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甚至七情变化、从化,即从阳化热,从阴化寒的理论,学习这一理风雨寒暑均可伤于某脏而波及他脏。所以,临床上表论,我们认识到同一致病因素所引致的疾病,其临床上现为心有病时,不一定是由于心本身有病,很可能是他的证候表现并不一定一样,有的化为热证,有的化为寒脏有病影响到心,当然心也可先发病又影响到他脏同证。诊治心病也一样,有的因体质不同而从化不同则病等。曾治务一位心前区疼痛,一日数次发作,并有心证候表现不同,有的因饮食、地域、药物等不同而从化律不齐的病人,多处诊治未愈。经仔细辨证,认为是肾各异,证候因而不同等等。我曾治一妇女,产后大出寒奔豚所致的心痛,经用桂枝加桂(紫肉桂)汤治疗而血、心肌炎,经服用一个多月的补血养心的中药治疗,痊愈。总之,不要一遇见心病就单纯从心去论治,要从未见效果,到我处来诊时,看以前服的药,多是温补药,整体观出发,全面考虑,进行辨证论治。参照从化理论认为,,病人又说近日因气恼而心痛加重,又考 《黄帝内经·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