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9/10/5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体重的增长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因体脂和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是反应小儿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获得的敏感指标,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的重要依据。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如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日体重未恢复到出生时水平,则为病理状态,应寻找原因。生后如及早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我国1975年、1985年、1995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正常足月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可增长1~1﹒5kg;生后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第1年内小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长值约等于后9个月体重的增长值,即1岁时小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呈第1个生长高峰。~,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每年增长约2kg。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再次加快,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小儿体重增长为非等速增长,且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小儿的体重存在着个体差异,故大规模小儿生长发育指标测量所得的数据均值只能提供参考。评价某一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时,应连续定期检测其体重,发现体重增长过多或不足,须追寻原因。当无条件测量体重时,为便于计算小儿药量和液体量,可用公式估计小儿体重。可选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12个月:体重(kg)=6+月龄×:体重(kg)=年龄×2+7(或8)或用公式:3~12个月:体重(kg)=(月龄+9)/21~6岁:体重(kg)=年龄(岁)×2+87~12岁:体重(kg)=[年龄(岁)×7-5]/2(二)身高(长)的增长身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小儿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称身高。卧位与立位测量值相差1~2cm,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1年身长平均增长约25cm,其中前3个月增长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故1岁时身长约75cm。第2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为10cm,到2岁时身长约85cm。2岁后身长(高)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加5~7cm,至青春期出现第2个身高增长加速期。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7+70身高(长)包括头、躯干(脊柱)和下肢的长度。这3部分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故各年龄期小儿头、躯干和下肢所占身高(长)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变化,头占身高的比例从婴幼儿的1/4减为***的1/8。身高(长)的增长与遗传、种族、内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有关。明显的身材异常往往由甲状腺功能减低、生长激素缺乏、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引起。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长)。(三)坐高的增长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一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坐高代表头顶与脊柱的生长。由于下肢增长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