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11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doc

上传人:taotao0a 2019/10/5 文件大小:1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作者:————————————————————————————————日期: 孔子的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学号:20110103416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2班姓名:林和凤摘要: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他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关键词:仁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据称孔子门人多达三千人,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七十二贤人”中,有以德行著称的颜回、闵损,以口才著称的端木赐、宰予,以政事著称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称的曾参等人。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仁者人也”。也就是说孔子的“仁” 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孔子认为这个本质和道理应该是爱人,即人应该有一颗“泛爱众”的善心,相互之间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互杀戮。所以说,“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成为“仁学”。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孔子的“仁”离不开“礼”。 孔子的“仁”,要以礼为规范来进行引导和约束,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是社会的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社会的。所谓“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需要的概括。人是脱胎于自然的社会存在,他有和动物一样的生存需要,也有和动物一样的繁衍后代的生理需要;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还有人之所以为人的需要。人的生存需要和生理需要虽是和动物一样,然而却经过社会的洗礼而升华、打上了人类历史的烙印、成为受人伦道德制约的社会需要。不过,作为个体的“人”来说,生存与生理的需要,虽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但却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个体的“人”必需得到的。   2、仁与礼相辅相成。     在孔子看来,只有有了“礼”,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