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是由【我是开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欧阳学文创作
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欧阳学文
孔子,中华文化的缔造者,是华夏民族历史中最辉煌的
人物。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
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
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
人。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
孔子重视民生疾苦,所以在治理国家上,他呼唤仁政,希
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因此,
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又以为推
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在人
际交往中,提倡“忠恕”之道,“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
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
人。以及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
欧阳学文创作
欧阳学文创作
论点。在教育上,他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
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在学习方法
上,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政治上提
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
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观点。孔子的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秦朝不合时宜,不
符合统治者的要求而没有得到实施及推广,但是自西汉以
后,孔子学说被统治者接受,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
化正统,影响极深。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
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
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
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
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
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
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
欧阳学文创作
欧阳学文创作
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
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
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
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
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
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
“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
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
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
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
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
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即“性相近
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
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
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
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
欧阳学文创作
欧阳学文创作
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
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
“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
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
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
与思考相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
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
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
多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他的一系列学说都深深影
响着社会的发展,并具有深刻的意义。
欧阳学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