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概念的演变1737年法国外科医生LeDran为描述创伤对人体构成严重的“打击”,引入“oboc”。1743年英国医生译音为“shock”。中国音译为‘休克”。概念的演变十九世纪Warren描述休克5PPallor面色苍白Perspiration四肢湿冷Prostration虚脱pulselessness 脉搏细弱Dyspnea呼吸困难一战期间生理学家与临床医师对战地伤员研究结果证实创伤引起血容量减少,造成休克。第一次提出创伤相关性低血压与低血容量有关。但单纯根据血压变化幅度判断休克严重程度,可能导致失误。概念的演变当年学者认识到大量失血是引起低血容量的原因,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创伤而无失血亦能发生休克。战后动物实验才发现创伤使血管内体液大量向组织间隙转移,造成低血容量,从而推翻了“创面毒素”的错误假设。二战期间心输出量监测技术问世,证实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动物模型显示持久的低心输出量可以造成“不可逆性休克”,并使有效的、积极的输液成为创伤与休克的标准复苏治疗。朝鲜战争期间的研究显示休克与ARF的相关性。越南战争期间发现创伤和休克可引起“创伤后湿肺”,或“休克肺”,现在称之为ALI及ARDS。概念的演变我们今天面对的休克不仅限于创伤。严重感染,巨块型肺栓死、急性心肌梗死等都可引起休克。休克是由各种不同病理性损伤所引发的心血管功能衰竭以致死亡的一条最终的共同途径。概念的演变有效的组织灌注减少达到广泛的严重程度,可以导致可逆性细胞损伤,产生休克。若低灌注持久而未被纠正,最终必导致不可逆性细胞损伤。组织灌注不足与缺氧是休克的要害问题。休克是机体受到有害因素强烈刺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细胞急性缺氧时呈现的一种综合症。分类创伤引起的休克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休克类型。随后继续发现严重感染、心肌梗死、脊柱损伤、过敏反应、巨块型肺栓塞等也可产生休克。教科书按照病因分类。1960年,有人将休克分为七类。低容量性、心源性、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性、梗阻性和内分泌性休克。以后又有人再分出创伤性、中毒性。1972年Hinshaw与Cox率先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休克分类。按此分类法休克共分4种类型: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外阻塞性休克;分布性休克。低容量性休克:特点是循环血容量减少,心室舒张期充盈压力降低以及容积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原因:脱水,内失血或外失血,腹泻或呕吐,大面积烧伤早期,多发性创伤,急性胰腺炎早期等。心源性休克:特点是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泵功能衰竭。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严重心肌病等。心外阻塞性休克:特点是心脏血流通道受阻,心包舒张充盈压力增高,后负荷过度增高,而心输出量降低并非起因于心肌功能本身。原因:心包填塞,巨块型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分布性休克:特点是周围血管运动调节功能丧失,小动脉与小静脉过度舒张,周围血管阻力极度下降。最常见原因:感染性休克。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器官氧合血灌注不足乏氧代谢增加末梢循环衰竭休克早期(微循环收缩期)休克中期(微循环扩张期)酸中毒,组胺类舒血管物质增多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神志改变,皮肤改变,血压改变,脉搏改变,呼吸改变,尿量改变休克早期临床表现在原发病症状和体征为主神志:轻度兴奋-意识尚清,焦虑烦躁,精神紧张皮肤: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绀血压:血压尚正常,甚至稍高或稍低,脉压缩小心率:心率加快,脉细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