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被认为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莱考夫(Lakoff)等人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反语(irony)等都当作了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1]1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s),例如:英语文化中的深层隐喻(conceptualmetaphor):Argumentiswar,Timeismoney等导致了一系列英语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理查兹(Richards)也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omnipresentprincipleoflanguage)”。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perceptual)和形成概念(conceptualize)的手段。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我们探索、认识和解释新体验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如:[2]17。2功能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在韩礼德看来,传统的隐喻研究仅停留在词汇层次,他在《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从而把对隐喻的研究引到了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tical)层次。韩礼德从语言功能角度出发,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体(Metaphorsisvariationintheexpressionofmeanings)。语法隐喻不仅是词汇变异,更是语法成分与语法结构的变异。他把隐喻程度不强的“字面”意义表达称为“一致式”(congruentform)[3]150,如:(metaphoricalform),如:,1993年,韩礼德在分析科技语篇时使用了雅式(Attic)和土式(Doric)的概念[4]116。此后,他基本上以“雅式”和“土式”来替代隐喻式与一致式的区别。换言之,雅式指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而同样的语义在土式中可分解成较多的简明的小句,如下例,土式:Intheevening,theguestsateicec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