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论中国古建筑.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中国古建筑.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9/10/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中国古建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吴伟祥【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外观精美,框架清晰,结构巧妙,装饰美观,内涵丰富,无论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尤其是它复杂的结构,更是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的丰富。正是古建筑的美轮美奂和精妙绝伦,使中国古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从中,我们看到了古代建筑师的感性和理性,更领会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博大精深。【关键词】历史传统中国古建筑艺术价值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其形成于春秋战国,定型在秦汉,最强盛在隋唐,宋代以后发生巨大变化,与古希腊罗马建筑一样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木框架结构有弹性,因而有相当好的抗震性,墙的支撑作用十分次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北京故宫,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云南丽江古城,1996年经地震,然而建筑之基本框架仍受大损,从中清楚的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墙倒而屋不倒"的特点。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的作用:(1)可减低屋顶对柱子的压力(2)美观(3)体现封建等级。民间建筑不允许使用斗拱,就以雀替和牛腿代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之间的倾斜。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的构件但又不完全相同。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牛腿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作用是衔接悬臂梁与挂梁,并传递来自挂梁的荷载。牛腿和雀替都是古建筑中雕画装饰的重点。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封建伦理的思想意识在建筑上的反映。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也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