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个案观察和评价摘要: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幼儿从依恋抚养者转而依恋其他社会成员,幼儿在这样的一个转变中接受、调整并且学习应对焦虑。本研究随机选取一名小班幼儿为观察对象,分成三个部分的观察与评价、分析,细致观察幼儿半日的行为表现,以霍妮的焦虑理论为依据分析、评价其入园焦虑的因素,并据此提出建议与反思。关键词:入园焦虑;霍妮;自我;环境;依恋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05-02 凯伦?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代表人物,她在弗洛伊德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对于焦虑,弗洛伊?灾厥痈鎏宓哪谠谝蛩兀?强调先天的生物本能;霍妮重视个体的外在因素,强调后天的环境作用。一、环境与焦虑(一)幼儿观察: 当天是幼儿园开学第二天,还未进入班级内,沿着整个幼儿园小班区域行走时,已经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一片。推开小二班门的那一刻哭声“排山倒海”充斥耳朵,进入活动室后,大部分孩子都是嚎啕大哭,有说:“找妈妈”的,“找爸爸”的,也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找奶奶”。焦虑与不安的气氛蔓延整个班级,离开原本的家庭,幼儿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升腾起来,加之幼儿极其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刺激,也许本来不焦躁或已经缓解的孩子也跟着哭起来。(二)分析与评价: 霍妮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人的心理不是人的生物本性,而是人的生活环境,是社会文化、是人际关系。儿童的焦虑存在于一个陌生或有潜在危险的环境里,焦虑是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的不良情绪。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一个陌生且具有规则的新环境,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不适,而这时幼儿并未从情绪上接受、认可幼儿园的人、事、物,自然而然引发会不安全感,并且他们的情感需求无法及时得到完全满足,因而用哭泣的方式发泄情绪、寻求安慰。霍妮曾说:“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陌生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使幼儿陷于无法调和的内心冲突之中,使他们产生情感的隔离、不安全感、恐惧和无助。二、幼儿自我、家庭与焦虑(一)幼儿观察: 卫生间里,五个孩子同时要小便,张轼看着我希望我抱他站到小便池的台阶上,我将他抱上去后便扭头看别的孩子,就这样转身的瞬间,张时说:“我尿到裤子上了!”我一看,他的裤子只脱了一点,裤子湿了一片。我把他抱下来,拉着他坐到椅子上换裤子,换好以后,他眼睛里含着泪用哭腔问我:“能不能让妈妈来接我?”我说:“等你吃过晚饭以后,妈妈就来接你了。”他眼泪就要掉下来想哭出来,我说:“你不哭的话,妈妈会早点来。”他马上收起眼泪,特别干脆、利落地说;“好嘞!”我让他坐到自己座位上去,他就乖乖一个人回去了。我赶快去安慰另一个小女孩,安抚了一会,小女孩好不容易平静了一些,张轼哭着跑过来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来接他,我又跟他翻来覆去说了一些安慰的话,这并没有止住他的泪水,我就抱起他指着窗外的滑梯,他也环抱着我,我说:“你看,那个滑梯漂亮吗?它都有什么颜色呢?红色,黄色,绿色,还有什么颜色呢?哎?旁边还有一个滑梯,你喜欢哪个滑梯呢?”这会,张轼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滑梯上,不再啜泣,他说:“还有一个颜色呐!”我问:“那是什么颜色啊?”他没回答。我问:“是不是橘黄色?”他还是没说话,但是他已经不再哭闹着找妈妈了。我把张轼放到地上,他问我:“妈妈来不来接我?”我说:“肯定来啊!”我让他回到集体里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火车”到室外活动,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开我的手。(二)分析与评价: 在这样的反反复复“找妈妈”和暂时性焦虑缓解的徘徊中,幼儿在理想化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中选择,并且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实质上,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用极大的代价换取得来的暂时的宁静,它并没有解决冲突。首先,从张轼不知道裤子脱到什么程度不会尿到裤子上可以猜想到他在入园前的如厕行为并不是独立完成的,以此推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有限,也就是说,他并未能够在基本的生理需求等生活方面适应幼儿园的转变,这可能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原因之一。而这不单是幼儿个体因素单方面导致,其背后更是体现出张轼的家长精心、细致的照料和过度的关注。幼儿的焦虑也可能源于父母的焦虑。高育儿焦虑感的父母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快速应答,这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依附,但同时,父母会因为顾虑孩子的安全而限制他们的探索活动,使他们对大人的依附感增强,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很多家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不了解,对教师照顾幼儿的不放心。家长的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在家庭中也会感染到幼儿,比如常会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