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最后的较量
因为乾隆上台时曾许诺不能超过祖上康熙的60年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就是我们现在的年历呀—这《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为皇十五子颙琰—其年号是嘉庆。
此时的和珅可就着急了,他再想回头拍嘉庆的马屁,您说,还来得及么?
您看,和珅可怎么办呢。乾隆,是太上皇;嘉庆,是皇帝。
跟着太上皇乾隆转,就会得罪嘉庆;跟着嘉庆转,就会得罪太上皇乾隆。这两个人,谁是好惹的呀!
貌似精明的和珅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与嘉庆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嘉庆的宠爱。
在公开场合,他讨好乾隆—毕竟现在还是太上皇说了算呀;暗地里呢,给嘉庆皇帝送礼—毕竟将来还是嘉庆说了算呀。
和珅是怎么讨好乾隆的我们就不用说了—这对于和珅来讲是小菜一碟;可是怎么对付嘉庆呢?
和珅为了对付嘉庆,可是费尽了心机;嘉庆为了对付和珅,也是费尽了心思。双方真可谓斗智斗勇,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
从和珅一方面来说,较量进行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和选择了“软”—送玉如意给嘉庆,对嘉庆进行了试探。
嘉庆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废立还不是父王的一句话?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这个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应付。如果过早地得罪了和珅这个父皇身边的宠臣的话,自己的皇位也许随时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愉快地接受了和珅送给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说朝廷和他都离不开“两朝重臣”和珅。
这个回合,双方是未分胜负。
但是,嘉庆皇帝的心里呢?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了。这恨里面,既包含了身边大臣对于嘉庆经常的教诲、从而激发的对于和珅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于和珅对于自己的极端不尊重、大耍两面派手腕的恨。
从这两方面来说,其实,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杀的命运。因为,每个皇子身边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对于皇子们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个皇子。因此,不管他们谁当上皇帝,都会杀掉和珅的。
第二个回合,和选择了“软中硬”。
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派吴省兰(吴省钦的兄弟)为嘉庆帝侍读,以为嘉庆整理诗文稿件之名,行监视之实。
其次,尽最大限度地孤立嘉庆,让嘉庆孤掌难鸣。他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庆的羽翼和心腹,控制并摒除一切接近嘉庆帝的人;同时,放手培植、提拔自己的骨干,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权力网络。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小胜。
第三个回合,和选择了“硬”。
此时的嘉庆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和珅安上莫须有的罪名,还居然敢去军机处察看奏折。结果呢?身为军机大臣的福长安(和珅手下的第二号人物)急忙飞报和珅,和珅又向太上皇启奏。嘉庆因此不但受到太上皇指责,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虽然受了一次训斥,可嘉庆还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见军队毫无战斗力,就又下了一道谕旨,要冬季举行大阅兵典礼。和珅又启奏太上皇,太上皇降旨:“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就这样,嘉庆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会把对于和珅的不满记在心里一次。但是,嘉庆皇帝知道自己现在撼不动和珅这株大树,因为和珅太善于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庆就慢慢地等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