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古人过七夕的各种活动大全经典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58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人过七夕的各种活动大全经典课件.ppt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19/10/11 文件大小:5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人过七夕的各种活动大全经典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人过七夕的各种活动大全当下,七夕节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情人节”,但在中国古代,它最早其实是女孩子的节日,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等等。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介绍,古代七夕节是一个家庭节,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七夕节之后天气转凉,古时女子开始为全家人准备棉衣等物,所以,这个节日也与天时有关”。在中国,“七夕节”的一些****俗很早便出现了。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已有相关记载,即“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之”。后来逐渐演变出“蛛网乞巧”、“浮针求巧”等游戏。以“浮针求巧”为例,民俗学者王娟介绍,当时,女孩子们会提前一天便准备好一盆水,将其放置在院子中,翌日水面会留有浮尘,“这时,女孩们就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的投影:假如是漂亮的曲线,就认为求到了‘巧’”。种生求子旧时****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接露水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洗发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染指甲七夕染指甲的这个****俗,是在我国西南一带流传的,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这个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传说蛇见了凤仙花害怕,以之染指甲可辟邪。漂针试巧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直到明清时期,女孩仍都爱用针乞巧。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或曰“蛛丝乞巧”,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乞巧方式,女人们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称喜子)放在事先准备妥当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开盒子,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标准评价蜘蛛一夜所织,来研判得巧丰寡。这个****俗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后来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