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葫芦科-2.doc

格式:doc   大小:4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葫芦科-2.doc

上传人:kt544455 2019/10/12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葫芦科-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瓜类白粉病(cucurbitspowderymildew)是瓜类作物上分布广泛,危害较重的一种病害,也称‘白毛病、挂白灰’,通常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发病较多,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瓜类植物中的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苦瓜等均可被害。我国北方以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发生较重,南方以黄瓜和苦瓜发生较重。我国的南北方,不论温室、塑料大棚及露地黄瓜上均有发生,它与霜霉病一样,对黄瓜生产造成很大威胁,病害一旦发生,病情发展迅速。本病在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中、后期危害较重。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苦瓜最易感病,其次是冬瓜、西瓜次之,丝瓜则抗病性较强。,主要危害叶片,亦危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危害果实。在黄瓜上,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叶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好似撒上一层白粉一样。这些白粉就是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随后许多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面,白粉状物渐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也变成枯黄而发脆,但一般不脱落。到秋季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2、病原特性瓜类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的两个属的真菌侵染所致:(1)瓜白粉菌(ErysiphecucurbitacearumZhengetChen),属于白粉菌属;(2)瓜单囊壳菌(Sphaerothecacucurbitae(,)属于单丝壳属。专性寄生,危害葫芦科植物。两种病菌的无性世代相似,都产生成串的、椭圆形的、无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圆柱形,无色。瓜白粉菌分生孢子向基型2个串生,闭囊壳内多子囊,附属丝菌丝状,长约300μm;瓜单囊壳菌分生孢子向基型多个串生,闭囊壳内单子囊,附属丝稀少,无色或仅下部淡褐色。有性世代均产生扁球形、暗褐色的、无孔口的闭囊壳,附属丝丝状。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吸取营养,寄主生长后期,在叶表面形成有性世代的闭囊壳。病菌菌丝体不侵入寄主组织细胞内,而是在寄主组织表面生长繁殖,形成吸器,直接穿入寄主的表皮细胞中,吸取营养,这就是白粉病一般在病叶上不出现坏死斑的原因。但当植物的大量营养物被病原菌夺取,最后寄主的细胞仍可死亡,所以,发病后期病叶呈枯黄状。有性世代闭囊壳的形成,一般多在植株中段以下老熟叶片上,特别是叶背面比正面形成的多。在我国南方,有时不产生有性世代。浙江杭州地区,在秋南瓜和凤仙花的病叶上产生闭囊壳;东北吉林等地,田间秋季黄瓜、西葫芦、南瓜上白粉病发生极为普遍,但未发现闭囊壳。故此病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田间及温室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还不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两种病菌的寄主范围都很广泛,除危害葫芦科蔬菜如黄瓜、甜瓜、南瓜、冬瓜等外,还可以侵染向日葵、芝麻、绿豆、凤仙花等多种作物和杂草。3、发生规律在低温干燥的地区,瓜类白粉病菌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闭囊壳一般在次年5~6月当气温在20~25℃时释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当条件适宜时,在当年初发病的部位上,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