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佩戴串珠有讲究.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佩戴串珠有讲究.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0/1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佩戴串珠有讲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佩戴串珠有讲究据香港《明报》报道,一串朝珠为慈禧太后赐给光绪帝,光绪帝又转赠给珍妃的。这串朝珠共108颗,,每颗圆珠大小几乎一致,。按满清贵族礼制,朝珠级别中属帝王绿翡翠为名贵。朝珠与佛珠的渊源追根溯源,清代朝珠源头是藏传佛教的佛珠。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和信物,通常选用香木、硬壳树籽制作,贯穿成串。按照制式,通常可分为持珠、配珠、挂珠三类。持珠,即在手中持念的佛珠,18颗到54颗子珠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佩珠,即戴在手腕的佛珠,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俗称手串,也是清代宫廷手串的原型。挂珠,即挂在颈上的佛珠,通常108颗子珠,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也是清代朝珠诞生的来源。根据经典记载,1080粒的佛珠为最上品,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会中作为装饰。常见的上品佛珠108粒,中品为54粒,还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甄传》剧中,雍正皇帝总是把玩一条配以明黄色流苏的翡翠持珠,这串佛珠的27颗子珠,表示他所修行的是四向四果的27贤圣位。有108颗子珠的挂珠在清朝得以发扬光大,发展成朝珠,成为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最初的三位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而顺治帝的皇后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朝服像均有朝珠。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作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源于藏传佛珠。朝珠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确立于顺治帝入关后,随着服饰制度渐趋完备,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28年编撰的《钦定大清会典》之中,以示郑重。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成为皇帝对文武百官的赏赐以示恩重。朝珠为何108颗朝珠由佛珠演化而来,结构与佛珠类似。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7部分组成,周长大致在130至170厘米之间。“身子”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一般来说,在108颗子珠中,每隔27颗穿入一颗不同材质的大珠,称为“结珠”(或分珠、隔珠),颜色与子珠形成鲜明对比。4颗结珠将朝珠分成4部分,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挂在脖子后面与结珠相连的珠子称为“佛头”,分列两边的结珠称为佛肩,最下面结珠称佛脐。佛头有孔与“背云”相接,“背云”意为“一元复始”,垂于背后。“背云”最下端缀有葫芦形“大坠”,称为“佛嘴”。佛头两侧又有3串小珠串,称为“纪念”,象征一个月有30天,为上、中、下旬,每串代表1旬。一侧2串,另一侧1串;两串的位置,男在左,女在右。每串有10颗小珠,每5颗为一组,中间有绦相连,下坠嵌有宝石的小“坠角”。严格的朝珠等级清代宫廷着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除了基本的避寒遮体之外,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功能。西汉文学家贾谊《新书?服疑》曾有云“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朝珠的制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