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职称评审何去何从.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职称评审何去何从.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9/10/13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职称评审何去何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职称评审何去何从在我国,除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医务人员外,只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比如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新闻专业人员——都离不开职称评定。评职称不仅要考专业知识,还要考计算机、外语,让不少人倍感压力。尽管如此,人们对评职称仍趋之若鹜。因为职称太重要了,它绝不仅仅是“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称号”那么简单,与其挂钩的是工资、奖金、福利、职务以及退休后的工资待遇等诸多利益。前段时间,一则名为《北京市属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的消息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上,该消息称,今年北京市市属市管普通本科院校将全面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由市里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将被取消。几天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对中宣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行了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的《知识创新:改革决定命运》一文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总结出6大亮点,其中的亮点之二就是今后不再评定职称。在中科院,“研究员”不再是技术职称,而是一种岗位。想当研究员必须符合岗位基本条件,公开竞聘上岗。一时间,关于职称改革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现行职称制度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改,甚至是还要不要存在的问题。要想完全说清职称到底算什么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国由国家统一实施的职称体系,分三个等级五个档,即高级(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助理级、员级);有29个系列,包括医科、工科、农科、林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和党政管理12个大类学科共700多个专业,其庞大、面广世界罕见。由于职称与职务在现实运作中功能交叉,人们常常将这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国际上普遍认同的职称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用来反映“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等级”。《现代汉语词典》对职务的解释则是“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不同职务只代表职位的高低,并不代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我们所说的职称,则囊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使本不相同的两个概念盘根错结,显得异常复杂。对医务人员来讲,还是医术水平高低、临床经验多寡的象征。常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国的职称制度也是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才形成如今规模的。解放初期至上世纪50年代末,专业技术职务实行任命制,工资和技术职务挂钩。6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需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陷入停顿。1977年至1983年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标志。1983年起暂时停止了职称评定工作,对其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1986年,国家决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有资格进入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人员,仍都被作为国家干部对待。2000年8月以后,全国开始实施评聘分离制度。与许多同利益挂钩的事物一样,本应规范并被广泛认同的职称制度产生了不少问题,受到众多人——有评上的也有没评上的,有将要参评或者压根儿就无需参评的——指责。有人甚至极端地说:评职称,就是一堆傻子在评定下面的一伙人中谁最有资格来做傻子。虽然原则上实施评聘分离制度,但在实际运作上却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计划经济“大锅饭”所形成的平均主义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