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造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docx

格式:docx   大小:154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造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docx

上传人:aihuichuanran1314 2019/10/14 文件大小:1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造纸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附件 1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编制说明一、 编制的目的和意义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 41 号)提出的“加快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体系,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数据制度”的要求,为保证实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中国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帮助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主管部门建立并实施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报告制度奠定基础,为掌握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二、 编制过程本指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清华大学专家编制。编制组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报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经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和案例试算,编制完成了《中国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本指南在方法上力求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造纸协会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三、 主要内容《中国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包括正文的七个部分以及附录,分别明确了本指南的适用范围、相关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所用术语和定义、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以及报告内容和格式。核算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本指南考虑的排放源类别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废水厌氧处理排放以及净购入使用电力、热力的排放。适用范围为从事造纸和纸制品生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四、 需要说明的问题《中国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提供了核算所需的参数和排放因子推荐值,这些推荐值参考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试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等权威资料。鉴于企业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本指南在实践运用中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相关使用单位能及时予以反馈,以便今后不断修订完善。本指南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并负责解释和修订。目 录一、适用范围.................................................................................................. 1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1 三、术语和定义.............................................................................................. 2 四、核算边界.................................................................................................. 4 五、核算方法.................................................................................................. 6(一)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7(二) 过程排放......................................................................................  10(三) 购入的电力产生的排放.............................................................. 10(四) 购入的热力产生的排放.............................................................. 11(五) 废水厌氧处理的排放.................................................................. 12 六、数据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