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扈伦四部南迁:到了十六世纪中期,塔鲁木卫、塔山卫、塔山左(前)卫等部的女真人,分别迁到叶赫河、哈达河、乌拉河、辉发河畔,逐渐聚集起来,形成海西女真四部,即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在这之前,明朝就称开原以北至黑龙江下游的女真为海西女真。海西地区原指松花江中下游以西地区,后泛指松花江中下游地区。又由于这四部出于扈伦地区,故又称扈伦四部。扈伦即忽剌温,也就是呼兰河、汤旺河流域。叶赫部原名塔鲁木卫。“叶赫”有多种叫法,写法。请看《柳边纪略》(卷三)记载:“也赫,一作也合,又作叶赫,又作野黑,在开原威远堡边门九十里,即所谓北关也。”《开原图说》(下册)记:叶赫西城“曰夜黑寨,即白羊骨寨”。叶赫部世系,可以追溯到明初(15世纪中期),子子孙孙,世袭相沿,约达200余年。传至八代,归附后金。始祖名星根达尔汉(打叶),姓纳喇(又作那拉)永乐四年(1406年)星根达尔汉进京朝贡,明朝在肇州(在嫩江、呼兰河、松花江汇合地区)附近设塔鲁木卫(属外卫,即羁縻卫,藩属性质),并可世袭塔鲁木卫的都指挥(又称都指挥佥事)。第二代席尔克明噶图。第三代齐尔噶尼,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任海西塔鲁木卫都指挥。开始逐步南迁。最后迁到了开原北面。早在永乐六年(1408年)前后,海西女真头人,就表示愿居三万等卫;他们在取得明朝同意后,部分女真人便开始入居安乐州等地(见《满族通史》40页)。安乐州在开原城。齐尔噶尼子(第四代)褚孔格,正德十四年(1519年)袭任塔鲁木卫都指挥。后来褚孔格为哈达部王台叔父王忠所杀。哈达部在开原东哈达河畔,足以证明褚孔格已迁移到开原北关外,定居在叶赫河岸,塔鲁木卫随之迁到叶赫河。第五代太杵(台楚)袭职,其子(第六代)清佳奴(又名逞加奴)、杨吉奴(又名仰家奴)征服叶赫诸部,各据一城,皆称贝勒。后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二月,叶赫“二奴”被明将李成梁斩杀于开原城市圈。第七代布寨(清佳奴子)、纳林卜禄(杨吉奴子)各继父位。其子(第八代)布扬古(又名白羊骨,布寨子)为西城贝勒、金台石(纳林卜禄子)为东城贝勒。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四征叶赫,东西二城均被攻下,金台石、布扬古被俘。努尔哈赤下令,将他二人勒死。叶赫城被毁后,不论长幼兵民,均被带往建州。叶赫城主,留下两支,即布扬古之弟布尔杭古和金台石之子德尔格勒等。到建州后,他二人及家属均加入满州八旗。叶赫古城在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镇。叶赫部以叶赫河得名,叶赫镇以叶赫故城而得名。叶赫有东西二城。东城位于叶赫镇西南三四里的岗上,处在开原莲花至叶赫的公路南。东城西北五六里即西城,建在叶赫河北岸的山湾里。叶赫城地处镇北关外65里,西至开原老城120余里。明称叶赫部为北关,称广顺关外的哈达部为南关。辽东总兵将叶赫与哈达看成是“开原疆场”的边外防线。十六世纪初,一部分女真族在部落酋长褚孔格率领下,迁到开原镇北关外,定居在叶赫河畔。这时的叶赫部,只设寨塞,尚无城堡。大约在万历元年(1573年)前后,清佳奴、杨吉奴才在叶赫河两岸修筑城堡。西城在河北,修筑在先,称老城,史书称叶赫城;东城在河南,称作叶赫山城。每城都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城内还筑有八角明楼。叶赫二城,从1573年前后开建,至1619年城毁,仅存四十六年。今日观其东城遗址,周围不足一里,墙址尚有一房高。西城已重建,很难观察遗址原貌。《扈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