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作者:————————————————————————————————日期: 一、从杨柳意象的原型说起原型又称为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说法就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后积淀,浓缩了的先民的典型经验,充满了象征隐喻意味。从原型出发去研究古典诗歌,会比较接近地解释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深邃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森林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森林组成部分的树木曾受到先民的崇拜,许多被奉为木神,是生命树的象征。在中国,松、柏、梓、槐曾作为古代王室祭奠的树木。《白虎通·社稷》引《尚书》佚文云:“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北社唯槐。”至于桑、桃、李、杏、杨、柳则更多植于普通民众的房前屋后。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为证据,当前,随着时代、地域的不同,有的地方说法不同,如有些地方民间有“前不载桑,后不载柳”的说法。在现在的树木原始意象的研究方面,桑和桃是很全面的,见于报刊的较多,但对柳作出的研究则相对少多了。《民俗研究》(1994年第2期)刊登了黄明先生《满族尚柳习俗与生殖崇拜》一文,该文认为:“尚柳”是满族人的一种信仰习俗,其实质是满族先民原始信仰中生殖崇拜观念。文中例举了大量满族创世神话,并且从柳的易成活生长,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超强繁衍能力,从柳叶在外形上与女性生殖器相像,说明“柳叶是女性的象征”,以及从满族至今流传的祭祀、禁忌和婚嫁习俗均作出论证。汉族尚未见到有以柳作为生殖崇拜的迹象,但古典诗词中柳作为女性意象则似乎是天生的。在对柳的原型作出分析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两个最基本的意象;柳生殖力强,柳枝的柔弱说明柳是女性的象征;柳被植于房前屋后是家园的代表之一,柳是家园的象征。二、从基本意象说起1、柳是女性的象征。柔嫩纷披的柳条整体像含情害羞的美女的秀发,柔软摆动的枝条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款款慢步,扭动腰枝。柳叶的细柔又如同美女的秀眉,含情凝涕。杜甫《绝句慢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贺之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将二月的嫩柳拟作新妆初成的小家碧玉,那纷披的柔条柳丝拟作她衣裙上随风飘拂的裙带。苏轼《水龙吟》:“萦损柔肠,困酣娇眼。”用女性思念时的寸寸柔肠喻柳的细柔,用因春梦缠绕而欲开还闭的困倦娇眼来喻柳叶随风微动的媚态。唐张枯《折杨柳》:“舞带萦丝断,娇娥向叶频。”则以舞带与柳条相比,细眉与柳叶相比,写出女性美妙的身姿和惹人怜爱的表情。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邑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以及《红楼梦》写林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写弱柳从风似美女含情挥袖作别,一写黛玉娇弱柔媚如弱柳扶风。2、从女性意象出发,柳也是带有女性美的美学风格,柳也成了美好情感、美好爱情的象征。“春时丽,无过桃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红桃含夭,绿柳舒荑”(谢惠连《秋胡行》),柳和桃、青草一起成了明媚春景的代表物。“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春天总会唤起人们美好的情感,于是亲友结伴出门踏青,青年男女更是携手效外,于杨柳岸边倾诉爱情。“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陈与义《清明》),写清明节人们户外踏青,自己因病端坐堂中所见的杨柳撩人的春天景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钩鱼湾》),“若为丝不断,弱弱古堤边,青春一树烟。留取系郎船”(雍裕之《江边柳》),“西城柳柳弄青柔,……犹为多情,曾为系归舟”(秦观《江城子》),柔柳成了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见证物。3、柳是美好家园的象征。诗人笔下的柳,曾因是爱情美好的见证而生在河边岸头,也曾因是离情别绪的见证而生在长亭外、古道边。而作为美好家园象征的柳则多生在房前屋后。“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是园中之柳;“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是院中之柳;陆游情牵梦绕了四十年的爱情也在沈园之中。这样,《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柳恐怕也不在征程的道边而在家园,而这位征人依依不舍的恐怕不尽是杨柳的依依枝条而是家中娇弱的女性了。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以杨柳之态引故园之情,则更是直白显露了。4、家园和爱情虽美好,却总有远行人。离别是因为远离家园、远离情人,羁旅的孤独更易勾起对女性家园的温情的向往和思恋。于是就有了留恋,有了惜别,有了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