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明十三陵简介.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明十三陵简介.doc

上传人:yunde113 2014/2/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明十三陵简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因埋藏了明代13位皇帝而得名,随葬的还有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以及从葬宫女等。1992年,明十三陵被专家评定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明十三陵作为南京明孝陵的补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都知道明代有16位皇帝,为什么只有13位葬在这里,那么其他三位是谁,葬于何处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都城定在今日的南京,死后葬在南京钟山南,称明孝陵。(我们知道南京别称是“金陵”,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建此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诸葛亮建议联东吴抗曹,来到金陵,见此处“虎距龙蟠”,建议孙权建都于此,历史上“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巧借东风”等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期。朱元璋就是因为喜欢南京的风水所以建都的,死后自然葬在都城附近的钟山旁)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在其叔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后下落不明,有人说葬身火海,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没有定论。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被其兄朱祁镇以亲王的身份礼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分兵四路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的怂恿,率50万大军亲征,结果部队在河北怀来城西20里的土木堡遭瓦剌大军围歼,英宗也成了俘虏,史称“土木之变”。这时明朝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的天子,年号景泰,尊英宗为太上皇。景泰元年(1450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将英宗送回,景泰帝就将他软禁在南宫(今南池子一带)。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十七日深夜,朝臣徐有贞、石享等人带一千名军士从南宫救出英宗,直奔大内,英宗一行来到东华门,以太上皇身份大声喝退门卫。最后闯进奉天殿(今太和殿),宣布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死于西宫,以亲王礼制葬于金山。成化年间,宪宗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复称景泰帝,并以皇陵规格改、扩建了金山陵。
(说起这个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宦官来源、宦官弄权和王振其人)
明十三陵建造还要从明永乐皇帝登基说起,燕王朱棣夺取了王位后,在南京称帝,为政权的巩固一心想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为了表示其迁都北京的决心,下令在北京郊区选址建陵(帝陵通常选在京城附近)。最终选定昌平的天寿山作为“寿宫吉壤”,永乐七年(1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三月才全部建成,此后,明代有十二位皇帝在此建陵。自1409年至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建造历时二百多年。
其实明十三陵的选址颇费周折,皇后徐氏死后,朱棣派礼部尚书赵羾和风水师廖均卿等人去选“吉壤”。据说,他们首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都姓朱,与“猪”同音,猪进屠家犯地讳不能用。另一个选在羊山脚下,但因后面有“狼口峪”,猪旁有狼更危险,也不能用。后来又选定京西“燕家台”,可“燕家”与“宴驾”谐音,也不吉利。最后才选定现在这片天寿山陵区。
天寿山陵区是依风水原理选址的,我国选阳宅、阴宅都遵循这几句话“觅龙,龙要真;察砂,砂要秀;观水,水要抱;点穴,穴要的;取向,向要吉”。这里的龙指的是山,天寿山是太行山的支脉,蜿蜒曲折,脉相分明,且山上树木葱郁,砂要秀指的就是这个。水指的是从西北过来的温榆河,俗话说“山主富贵,水主财”、“有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