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

格式:doc   大小:108KB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19/10/18 文件大小:1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前言关于古今汉语语法中得“古”与“今”一、王力四分法。王力在《汉语史稿》中给汉语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上古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二)中古时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三)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四)近代:二十世纪以后(五四运动以后)二、吕叔湘“二分法”。他说:“什么是近代汉语?这涉及汉语史的分期问题。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两个时期。可是语言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得以观察,而这又必然要受到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影响。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不是拼音文字,难以如实地反映口语。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书面汉语地位。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地阶段是比较合适的。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他又补充说:“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指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三分法。蒋绍愚说:“从研究工作的实际出发,现在学术界一般倾向于三分,近代汉语的上限大致定在晚唐五代,下线大致定在清代中期。”四、此课程所涉及的“古”与“今”,其依据是汉语史中得“三分法”。“古汉语”主要指晚唐五代以前,尤其是汉代以前的汉语,当然也包括晚唐五代以后的仿古文言文;“今汉语”(即现代汉语)主要指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的汉语。“三分法”中得“近代汉语”基本不在比较范围之内。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全课程共分六章,前四章(词构成的比较、词功能的比较、词系统的比较上、词系统的比较下)为词法比较部分,后两章(语序的比较、单句的比较)为句法比较部分。第一章“词构成的比较”。主要比较古今汉语词与词的构成成分及词的构成方式。前者重点分析汉语词与语素的渊源、转换和构成三种关系,分析古汉语语素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后者重点分析汉语音变构词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合成构词的类型与合成构词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第二章“词功能的比较”。主要比较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功能的古今差异。具体表现在:古汉语名词做谓语、宾语、述语、定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古汉语动词做主语、宾语、述语、定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容词做主语、宾语、述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第三章、第四章“词系统的比较(上、下)”。主要比较古今汉语的代词系统、介词系统、连词系统、助词系统、语气词系统。代词系统的比较包括“代词系统元素对应差距”和“代词系统元素意义差异”两个方面;介词系统、连词系统、助词系统、语气词系统的比较分别包括“系统元素对应差距”、“元素跨系统的古今差异”、“系统元素音节构成的古今差异”、“语法作用的古今差异”四个方面。第五章“语序的比较”。主要比较古今汉语语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六章“单句的比较”。主要比较古今汉语单句类型的一致性和单句语法手段的差异性。词构成的比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词与词的构成成分、词的构成方式。词与词的构成成分,一般来说,词的构成成分即语素。我们先对几个例句进行单位切分。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爸爸/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词与语素的关系1、渊源关系由于语素是词的最小构成要素,因此,从级别上说,词是比语素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那么词与语素孰先孰后?语素是不能够单独使用的语言单位,必须从词中来划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素来源于词。例如“桌椅、尾巴、英雄、成分”。值得一提的是由自由语素直接成词的情况,例如:“书、本、钢、笔、转、换、牛、肉”,首先是基于这几个单位都能独立运用。如果不能独立运用,就不能独立划分。所以,对于由自由语素直接构词的情况来说也是成立的。2、转换关系本来是一个词,但当它作为一个词的构词语素时,这个词就转变为语素。这种转换是单方向的,即只能说是由词向语素转换,而不能说是由语素转黄成词。根据其数量来衡量,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级转换:经过一次构词分析后成为语素的转换。例如“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中“时****说、朋、知、愠”等,它们在古代汉语中都是独立的词(尽管在现在汉语中不是),但当我们分析词的构成时,它们也就变成了语素。“远方”是一个合成词,而“远”和“方”又都是能够单独使用的词,但在分析“远方”的构成时,“远”和“方”就成了语素了。二级转换,是指经过两次构词分析后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