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新挑战、新观念、新策略.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新挑战、新观念、新策略.doc

上传人:sssmppp 2019/10/20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新挑战、新观念、新策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新挑战、新观念、新策略近年来,受存贷款基准利率多次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等周期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息差持续显著走低。2016年末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框架逐步转型、金融市场去杠杆力度加大和协调监管实质性深化,又给银行息差带来了新的考验。特别是在降杠杆、强监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广义信贷及相关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受到更加严格地管控,进一步凸显了息差对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性。本文拟对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须树立的新观念和应采取的新策略等进行简要分析。新挑战:“双紧”环境下商业银行息差面临更大压力货币与监管“双紧”环境下银行息差进一步承压。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为推动金融去杠杆,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央行数次上调基准利率。今年表外理财又纳入MPA考核,宏观审慎监管更为严格。与此同时,为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旨在降杠杆、限错配、去通道、抑套利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双双收紧的背景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明显上移。受此影响,银行同业负债成本快速上升,在资产收益率难以同步上行的情况下,一季度上市银行息差明显收窄,同业负债占比高的银行息差收窄幅度相对更大。4月25日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金融安全问题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高层对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预计此轮货币和监管“双紧”的广度、力度和持续度将超过以往,商业银行对此应有清醒认识,积极谋划好、落实好新环境下的息差管理、资产负债配置、风险管控和转型创新等工作。当前环境对“负债成本较高+资产收益中等”息差组合的商业银行尤为不利。从表现形式看,商业银行的较高息差有三种组合,有的银行主要靠低成本负债形成高息差,有的银行主要靠高资产收益率,还有极少数银行兼而有之。从表1可以看到,驱动招商银行形成高息差的主导因素是较低的负债成本率,其负债成本率与拥有大量网点的四大行相仿,显著低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其资产收益率则处在行业中游水平。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也大致属于这种模式。而驱动平安银行形成高息差的主要因素是显著较高的资产收益率,而其负债成本率在上市银行中并不具有优势。兼具负债成本低和资产收益高双重优势的息差组合则以美国的富国银行为代表。与上述三种模式不同,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处在行业中等水平,但低成本负债基础差、主动负债占比大、负债成本偏高,在当前市场流动性趋紧的环境下,其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负债成本上升压力。新观念:深化关于商业银行息差管理的四点认识长期以来,在商业银行息差及息差管理方面,存在三个观念误区。观念误区一:息差越高越好。遍览全球,各个差异很大,即使在一国范围内,各家银行之间的息差也可能差距不小。这是因为,从宏观上看,各、经济周期阶段和银行经营范围大相径庭。从微观上看,各家银行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各有所长。因此息差有很大的不可比性,不一定是越高越好。相对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方略大同小异,适合进行比较也便于进行比较。但即便如此,用息差高低来评价银行优劣也要带着几分谨慎,一是因为利息收入属于“毛利”,商业银行最独特的成本一一风险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而银行的经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