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寨乡政协联络组霁虹桥与摩崖石刻是千年西南丝绸古道上不可多得的璀璨的文化瑰宝,通过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追溯,揭示其悠久的历史面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地方历史研究还是当今文化产业打造都有其积极和深远的意义。一、简介(一)霁虹桥霁虹桥位于水寨乡东北部,横跨于保山市隆阳区水寨乡与永平县杉阳镇之间的澜沧江上。霁虹桥,史称兰津桥,以西汉“兰津渡”得名。此处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后期的霁虹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光绪年间重修,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又进行过修缮。据有关史料统计,霁虹桥自改为铁索桥以来,大的修建达十七、八次之多。霁虹桥全长约106米,,净跨60余米。全桥结构由九股18条铁链组成,铁链重量20余吨,其中底索16根,成二四四四二的形式排列,余下2根分列于两侧,高于底索1米多,作为过桥扶手,铁索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岸的峭壁上。两岸桥墩上建有关楼(西关楼已毁,东关楼尚存)和过亭。桥东原有武候祠、玉皇阁,桥西有观音阁、古堡、御书楼等古建筑,均已倾倒。在500多年的风雨中,霁虹桥整体毁坏多次,局部受损无数次。据统计,截止滇缅公路通车的1938年,霁虹桥被澜沧江卷走10余次,重建和大修达19次,可谓屡毁屡建。1986年10月12日,在其上150米处燕子岩因暴雨滑坡,泥沙土石截断江流达15分钟,堰塞体溃垮后,洪流高出桥面达7米,将霁虹桥15根铁链冲断,桥亭冲毁。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保山市洞经协会募集资金12万元,在原桥上游20米处重新架设长120米、宽2米的钢索木面板桥,取名“尚德桥”。(二)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位于霁虹桥西岸崖壁上,高约30米,宽约25米,刻着为时500年左右的骚人墨客、政商人士的真迹,最早的刻于明代中期,最晚的刻于民国后期。现存题刻计30余幅,除少部分因自然剥蚀或人为原因受损外,尚可辨认的有28幅。为云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刻。石刻不仅记载着兰津古渡、霁虹桥的辉煌历史,而且还是一处融文学和书法为一体的极为珍贵的文物。1981年9月,云南省博物馆文物专家前来该地拓下了大部分石刻,有题记19条,诗6首,对联1副,碑文2通。这些前人的题刻有诗、有联、有题词。多数字大如斗,雄浑壮丽,隶、草、楷各体均备,颇有气魄。从内容上看,一类是题颂长虹卧波的,如清康熙年间的“霁虹桥”,明代成化年间的“西南第一桥”,督学使吴鹏的“沧水飞虹”等;第二类是赞美古渡天堑的,如清康熙年间的“天南锁钥”,乾隆年间的“悬崖奇渡”,明嘉靖年间的“壁立万仞”,还有“兰津渡、金齿咽喉、要塞天成、”等;第三类是称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人力所通”。这些题刻,既是历史、文学、书法的瑰宝,又为山川增添了光彩,给游人增加了逸兴雅趣。二、现状2003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了周向东的文章《牵挂云南霁虹桥与摩崖石刻的命运》。2004年春节前后,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调查小组一行5人前往霁虹桥和摩崖石刻进行了半个月的考察和测绘。2005年4月,华能集团(小湾水电站业主)发布了“公司斥资三千余万元,妥善保护小湾电站水库淹没文物古迹”的消息,文中明确了“对霁虹桥遗址需要保存的建筑、碑刻,设法移植或拓片保存”的主张。然而,时至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