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六盘水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178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六盘水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12 2019/10/24 文件大小:1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六盘水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六盘水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56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7〕68号)、《关于全面推进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黔生态办发〔2019〕1号)的精神,按照《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黔生态办发〔2019〕4号)的要求,切实推进和深化六盘水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成省下达的生活垃圾分类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文明提升的重要抓手。以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为目标,加快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建设美丽凉都。(二),全民参与,以人为本,共治共享。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和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与运行管理体系建设;以提升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循序渐进,创新机制,依法治理。综合考虑我市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惯等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努力形成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模式;借鉴和引入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加强法制和政策制度建设,以法治为基础,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共治机制。,属地管理,突出重点,示范引导。充分发挥城乡联动机制,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落实属地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和相关体系构建,切实推进辖区分类工作;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为重点,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医院等单位先行实施,注重示范,有效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在全市推行。,技术支撑,协同推进,有效衔接。注重源头管控,倡导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大力应用再生资源再生利用、生物处理、清洁焚烧等新技术,采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效率效益;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终端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三),市、各县(市、特区、区)和六盘水高新区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印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体制机制;市中心城区、六枝特区城区、盘州市城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启动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钟山区不低于1个街道示范区、其他示范区不低于10个;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不低于1个街道示范区、其他示范区不低于3个;六盘水高新区不低于1个示范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探索研究建立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规、规章制度。,基本建立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相适应的相关规章制度;各县(市、特区、区)和六盘水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基本建成;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六盘水高新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40%以上;钟山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50%以上;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研究建立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钟山区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六盘水高新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50%以上,示范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我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基本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正常投入运行;与我市实际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规制度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全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二、重点任务(一)。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