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定边界收复远方——刘少奇在定远工作纪实图为: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专稿:定远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英杰辈出的江淮热土。绵延千余载的悠久历史,铸刻了他不寻常的铮铮风骨,向后世者诉说着上古风云的诡秘、近代波澜的壮阔。就是这样一方奇特的土地,养育了一族不畏艰险、坚韧挺拔的华夏一族。又是因为一位伟人的到来,彻底揭开了定远那壮怀激烈的序幕,他的名字叫做——刘少奇。1942年,在“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后,刘少奇离开苏北,抵达延安。党中央直属机关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毛泽东同志亲临大会讲话。他说:“少奇同志,他的功绩,就是建立华中根据地。没有华中根据地,华北根据地就会失去依托。如果没有少奇同志去华中正确执行党中央发展华中、巩固华北的战略方针,抗战是不会取得当时那样的胜利的。少奇同志在华中时期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1938年,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撤销王明领导的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任命刘少奇为书记。1939年,刘少奇第二次南下中原地区,偕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等一行,从延安经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于11月初到达豫皖苏边涡阳县新兴集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彭雪枫处,传达了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意图,并就创建豫皖苏根据地的任务、发展方向和斗争策略等问题,作了明确的指示。11月底抵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山黄村,受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等热烈欢迎。刘少奇先后居住在定远县东南乡得胜集、大桥集等地老百姓家中,在定远藕塘、大桥、仓镇、界牌等地开展工作,并于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先后主持召开了中原局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云逸、郑位三、邓子恢、徐海东、郭述申、李世农、戴季英等。中原局在定远的第一次会议于1939年12月中旬在定远县与滁县交界处的瓦屋薛村召开,会议讨论并确定了党在皖东地区独立自主发展武装,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本方针。中原局在定远的第二次会议于1940年1月下旬在定远县山黄村召开,会议强调了建立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研究了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中原局在定远的第三次会议于1940年2月下旬在定远县大桥集湾杨村召开,针对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形势,会议确立反摩擦斗争、巩固发展根据地的方针。中原局三次会议召开以后,在刘少奇和中原局的正确领导下,迅速打开了皖东新局面。在军事斗争上,先后取得了路西、路东反“扫荡”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定远县自卫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的全胜。在武装力量上,经过刘少奇深入细致的工作,定远广大干部如大旱之年见甘霖,思想上豁然开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顿时觉醒过来,自觉的总结了经验教训。这一转变,为摆脱当时的困境,创建皖东和华中抗战的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就由7000人发展到15000余人,地方县区武装发展到9000多人,不脱产的人民自卫军发展到近10万人。在政权建设上,3月17日,津浦路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魏文伯任县长。先后共建立起13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在津浦路东、路西分别建立了相当于行署的联防办事处。在党的建设上,各级组织迅速建立,发展党员8500多名。短短一年,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范围就扩大到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北临淮河,南控长江的广大地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