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背景:其一:朱学为当时官方之学,主张先知后行,知行分为两段。其二:社会上重知轻行的风气严重。“知行不一”现象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一)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二)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着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三)夫人必有食欲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未曾行,却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一)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普遍性)良知者,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本体之谓也。(持续性)知善知恶是良知。(无善无恶——绝对性)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内发行)《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个条理,便谓之信。(广泛性)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有何乐可代?(本源性?)道即是良知,良知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盖良知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