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3
文档名称:

方宗诚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地研究硕士论文.pdf

格式:pdf   页数:1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方宗诚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地研究硕士论文.pdf

上传人:2890135236 2016/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方宗诚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地研究硕士论文.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来签字日期:2D/乎年6月8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暑签名:朵-勿签字日期:2孵年石月8日导师始伊羽签字日期:2刀cV年石月8日摘要摘要方宗诚(1818—1888),清代学者,桐城派后期名家之一。其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咸丰八年(1858)四十一岁之前,居乡生活,求学授徒。经历家染疫病,亲人相继离世,太平天国运动,避居柏堂等事件。读书著述,求学乡里前贤;聚徒讲学,授徒馆塾,这是其教育活动的最初形式。第二阶段是咸丰九年(1859)到同治九年(1870),客游吴廷栋、严树森、曾国藩幕府,讲席书院,编著书籍,起草、商订书院章程是这一阶段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十余年问,交友广泛,渐有文名。第三阶段是同治十年(1871)到光绪六年(1880)于直隶枣强为官,清理积案,兴建义仓,赈济救灾,颇有政绩。创办正谊讲舍、敬义书院是这一阶段主要成就,也是其一生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第四阶段是光绪六年(1880)冬归寓安庆直到去世,且有“桐城正脉"之誉。在其子方守彝的帮助下,整理著述,并热心地方公益活动。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一批桐城后学问学门下,其教育活动对桐城派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长期的教育实践,师友的影响,使方宗诚在教育上逐渐形成了以“实学”为核心的教育观。主张“实学实用”,认为实学乃学问之要道,以“明规模、定趋向"为前提,将理学中“明体达用”观作为实学的本质,确立“立实心、敦实行、讲实学、务实用"的实践原则,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实学教育观。古文教学是其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将编著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以选编、节录、评点等方式,编写新的文学选本供生徒学****在同诸生、师友讲论及书信中,总结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路径与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为文”,同时注重“为诗”。方宗诚的古文思想,在古文创作与教学实践中逐渐建构起来。文学本体论上更强调文与道的关系,在文体分类上划分出晰理、纪事、抒情三种,在文章风格上重视“雅驯”。并总结咸丰之前桐城派发展,对诸多名家有点评,肯定了戴名世在桐城派中应有的地位,并将“才、学、识"的观点应用在作者素质论中。他对桐城派文论思想既有承续也有发展。方宗诚为19世纪60至70年代桐城派的发展做出贡献,前承曾国藩,后启张裕钊、吴汝纶,培养桐城本籍作家,传播桐城派理论、壮大桐城派作家队伍和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沟通湘乡派与桐城作家之间联系,曾国藩去世后,他与方宗诚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吴汝纶、张裕钊等构成了19世纪70年代桐城派的中坚力量,枣强的兴教活动,成为桐城派北方兴复活动的开始。他在传统经史范畴内寻求解决时局的对策,难有实效,这也是其局限所在。关键词:方宗诚;桐城派;教育活动:思想;交友:书院AbstractFangZongcheng(1818-1888),QingDynastyscholar,-oneyearsXianfeng(1858),,hesufferedfromHomedyeintermediateexperiencedepidemicsandrelatives’passaway,,,writing,,apprenticeslecture,(1859)t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