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PTN技术标准.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PTN技术标准.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PTN技术标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PTN技术的标准进展和应用展望009年8月28日11:12电信技术作者: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李芳1PTN技术的核心特点和产业现状PTN是新一代基于分组的、面向连接的多业务统一传送技术,不仅能较好地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而且兼顾了传统TDM业务。PTN在3G无线回传、企事业专线、IPTV等高品质业务承载领域,具有面向连接的多业务承载、50ms的网络保护、完善的运行管理维护(OAM)机制、全面的QoS保障以及功能强大的传送网管功能等核心技术优势。PTN有以下两类实现技术。(1)一类是从IP/MPLS技术发展来的MPLS-TP技术,抛弃了基于IP地址的逐跳转发,增强了MPLS面向连接的标签转发能力(不采用倒数第二跳标签弹出PHP、LSP聚合、等价多路径ECMP等),从而具有确定的端到端传送路径,增强了网络保护、OAM和QoS能力。(2)另一类是从以太网逐步发展而来的PBB+PBB-TE技术,PBB解决了运营商和客户之间的安全隔离并提高了网络扩展性,PBB-TE增加了流量工程(TE)从而增强了QoS能力,PBB-TE目前主要支持点到点的传送,多点业务支持需要借助PBB和PLSB技术。由于MPLS-TP天然具有和核心网IP/MPLS互通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受PBB-TE先驱北电企业状态的影响,目前MPLS-TP已成为PTN的最主流实现技术,共有7个国内外传输设备商(华为、中兴、烽火、UT、上海贝尔、爱立信、诺西)发布了基于MPLS-TP技术的PTN设备。从2008年7月至今,7个设备商先后都参加了中国移动组织的城域传送网IP化的实验室阶段测试,前5个设备商还积极参与了2009年3-5月的中国移动8个省市现网试点应用测试,承载了TD-SCDMA的IP化基站和GSM/TD的TDM基站。虽然,MPLS-TP的国际标准化尚未完成,导致各个厂商PTN设备在网络保护、OAM机制以及网管功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标志着PTN技术进入基本成熟阶段,达到了较为可观的产业规模。2009年,MPLS-TP的标准化进展和应用前景是业内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并且MPLS-TP的国际标准何时稳定将直接影响PTN何时能从“新技术引入”发展到“大规模应用”阶段。2MPLS--T和IETF的合作关系2008年4月中旬,ITU-T和IETF成立了联合工作组(JWT),达成了共同开发MPLS-TP的协议,但由于双方在5个方面的传送需求(主要是OAM和保护)以及网络术语方面存在较大理解差异,再加上两个国际组织对开发主导权的利益之争,严重影响了MPLS-TP在2008年的标准进展。在2008年12月的ITU-TSG15会议上,为了统一业内认识,消除产业内对JWT协议的理解偏差,SG15和IETF专家进行了激烈辩论,最终确定了IETF和ITU-T在MPLS-TP标准开发方面的正确关系,JWT达成以下3条一致意见。(1)ITU-T负责向IETF提出传送需求,IETF将加快MPLS-TP标准开发,所有草案在完成WGlastcall前交由ITU-T审阅并提出意见,以保证满足传送网的需求;一旦文档完成IESG审查,umbers和IANAcodepoints。(2)ITU-TSG15将暂停当前T-MPLS标准开发工作,等IETF的MPLS-TP标准相对成熟后,再根据这些RFC来修订已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