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二代”思想问题及成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农二代”心理上的一些负面的特点、思想问题及成因。笔者认为“农二代”不但是农民工身份的延续,也因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得名,他们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特点,其成因主要缘于他们的高教育水平、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们与城市居民的攀比。关键词农二代心理特点社会问题theideologicalproblemsandcausesanalysisofthe“migrantworkersii”daizhiyan,cuiyongjun(jili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8)abstractinthispaper,literature,analysisofagriculturalii“psychologicalnegativecharacteristics,“isnotonlyacontinuationoftheidentityofmigrantworkers,munitynamedafter,theyshowedaseriesofnew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itscausesaremainlyduetotheirhighlevelofeducation,;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socialproblems1“农二代”“农二代”,产生了两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多出生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年龄在20~35岁之间,由于父母的农民身份,他们的户籍也大多是农民。此外“农二代”大部分在毕业之后就进入到城市打工,很少有留在家乡务农的,因此说,“农二代”是“农一代”身份与职业上的延续。本文中研究的“农二代”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里从事非农工作的新一代农民工,也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然成为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祖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自此“农二代”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高度关注之下,其身份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心理问题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争相注目与探讨。最近一个时期,媒体上出现了一股“二代”热,常见的有“富二代”、“官二代”,还有“贫二代”等等。这些“二代”都是社会贫富差距、社会资本在代际问题上的突出表现。新生代农民也在“二代”潮中被冠以“农二代”,进行各种刻板的、标签似的分析与研究。“农二代”的心理特点及引发的相关问题“农二代”与“农一代”的出生环境及成长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农二代”在心理上与父辈们有诸多差异,由此也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草根英雄,草根明星、农民工团队等有关农民工的正面报道及大肆宣传,已经让多数“农二代”不再自卑“农民工”的身份,甚至在诸多场合高呼“我是农民工”。旭日阳刚组合、农民工街舞团,这些有梦想追求且获得成功了的农民工代表,也被”农二代”们顶礼膜拜,他们对自身农民工身份的排斥感已经弱化,这使得“农二代”对自身的要求更高,他们以高于父辈的姿态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内心的鄙夷与排斥也没那么强烈了。,以父辈的生活为“反面教材”“农二代”在脱离农村之后不愿再回到家乡生活,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排斥感。他们的亲情意识比较淡薄,农村的乡土生活、三姑六婆之间的走动也逐渐减少。他们更期望融入城市生活、以后生活在城市中、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畅享城市生活带给他们精神及物质上的满足感。他们以上一代农民工在社会各界眼中的形象为反面教材,他们不再是衣衫不洁、出门大包小包扛在肩、劳动之余没有个人空间、劳动所得全部寄回家、开口便惹来白眼的老一代农民工。这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城市的拥堵,大量的农民工不愿回乡,增加了城市的负担。同时,农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现在农村的“空巢”现象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农二代”外出打工是抱着摆脱农村生活、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状态的心态,他们对各方面的要求都较老一代农民工更高。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