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专业技术.doc

格式:doc   大小:224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专业技术.doc

上传人:jianjian401 2019/10/27 文件大小:2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专业技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技术————————————————————————————————作者:————————————————————————————————日期: 1、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概述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对列车安全行驶、乘客旅途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采用混凝土整体道床,轨道工程一次定位,几乎不能再调整;而铺轨基标是高标准轨道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轨道铺设控制点,故高精度满足铺轨要求的测量工作,重点是用铺轨基标来保证轨道的设计位置和线路参数,同时也保证行车隧道的限界要求。这就对铺轨精度提出了更严格要求,因此精确测设铺轨基标是保证地铁轨道高精度施工的重要环节。何谓铺轨基标?铺轨基标是高标准轨道整体道床的轨道铺设控制点,它是具有精确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标志;按精度等级可划分为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铺轨基标埋设位置有两种,即位于线路中线或线路中线的一侧。图一为:利用直角道尺()通过沿线布设的铺轨基标精确确定一股钢轨的位置和标高。(图一)(图二)轨道工程测量的实质?轨道工程测量的主要工作是铺轨基标测量。其实质是按照设计线路和铺轨综合设计图的要求,以一定的间隔,在线路中线或其一侧测设具有精确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标志,作为铺轨的平面和高程依据。见图二。在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建设中,我们总结如下《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作业流程图》: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作业流程图从《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测量作业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轨道工程测量主要包括:施工控制点复测(四等平面控制、二等高程控制)、控制基标测设(三维放样、归化改正满足规范要求精度)、加密基标测设(三维放样、复测满足规范要求精度)、竣工测量、其他测量工作等。、里程、高程等均是由地面精密控制点引入,为保证铺轨精度,要求铺轨前应全面的对其检测,通过贯通测量后,对施工控制点进行统一的调整和平差后再设置基标,以保证基标的精度。铺轨基标的测设依据为业主测量队提供的施工控制点。施工单位进场后,在驻地监理工程师的主持下由施工单位测量队、业主专业测量队、业主代表四方进行交接桩,各方人员持交桩表逐桩核对、交接确认。现场控制点移交时应注意点位标识是否清晰、点位是否牢固,并应与移交资料相符。现场点位不清晰、不牢固或与资料不符时应在移交纪要上注明;遗失的桩位坚持补桩,无桩名视为废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予以定正。点位移交完毕后参加移交的四方代表现场签署交接桩文件纪要。控制点的交接桩记录保存两份原件用作竣工文件使用。而后施工单位测量队使用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合格的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对交接的施工控制点进行复核联测。【经验交流】复测前根据业主测量队所给提交点位资料计算相邻施工控制点间的转折角、边长、高差,通过现场对转折角、边长、高差进行实测,当实测值与计算值相差较大时即可重新复测检查并查明原因。现场实测完毕后,进行施工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的计算。一般来说,以业主测量队所提供点位资料的前两个施工控制点和最后两个施工控制点作为已知点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平面和高程)。如若平差结果满足驻地监理工程师要求的精度,即可整理施工控制点成果表并利用该点测设铺轨控制基标,否则应及时上报驻地监理工程师和业主测量队,请求进行统一调整。复核联测应满足以下要求:平面:1)角度按DJ1全站仪左、右角4测回观测,在总测回数中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为总测回数的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和右角分别取中数之和与360度之差(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过±5″。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仪器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11696DJ2381392)″,方位角闭合差不大于±5√n(n为测站数),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3)边长按一级测距仪往返测量各一次,测回总数为4测回。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应读数三次,三次读数的较差应小于5mm。边长测量应考虑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和气象(温度、气压)改正。4)平面控制网通过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并编写平差报告。。高程:1)采用二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2)按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往返各测一次,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不大于±8√L(L为水准路线长度);3)水准网通过软件进行严密平差计算,并编写平差报告。。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m)项目等级标尺类型仪器型号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二等因瓦DS1≤50≤≤≥(mm)项目等级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