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6分)①借事抒情:巧妙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②用典抒情:巧妙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名句叠合式作文*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④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请以上述四句中的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一、命题特点:*1、形式上:是对任务驱动作文的发展,但材料不再是叙述性语段,而是几个相对独立的传统文化名句。要求考生自由组合立意并合理引用。文体不再限制。2、内容上:命题基点是传统文化、人文底蕴、核心价值、责任担当等,旨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用思辨精神吸收优秀文化养料,培养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心中有社会,眼中有生活,笔下有文化,肩头有担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命题特点:*1、失之于偏:无视作文要求,单纯从一个名句出发立意或阐述。2、失之于散:随意挑选两个名句分别去写,缺少综合提炼和理性思考。3、失之于浅:在文中没有引用相关名句或引用不够合理,有生拉硬扯之嫌。4、失之于玄:从开头便拐弯抹角,故弄玄虚,将几个名句完全抛弃;正文又夸夸其谈,内容空洞,不能体现自己的感触和思考,泛泛而谈。5、失之于乱:开头没有中心,索然寡味;正文没有条理,逻辑混乱;结尾没有点题,犹抱琵琶。二、失误归因:*三、审题策略:分析名句本意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自《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歌颂了边防将士的忠勇,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是家国情怀,也是一种大无畏精神。)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重要性。)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出自唐代诗人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④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出自杨绛《一百岁感言》(面对人生起伏,淡定与从容。)比较求同合异互补法*三、审题策略:分析名句本意比较求同合异互补法1、内容指向相同的材料,寻找其相同相似点,使其互相补充。选①③,坚持理想,勇往直前。题目:为了理想不畏寒彻骨接受磨炼方破楼兰*三、审题策略:分析名句本意比较求同合异互补法2、内容指向不同的材料,寻找其相关相近点,使其互相补充。选③④,不惧风雨,从容淡定。题目:风雨面前也从容受挫不馁,从容奋进*三、审题策略:分析名句本意比较求同合异互补法题目:立足实践,战胜困难信念与成功风雨中起舞淡定走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