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0
文档名称:

激荡三十年吴晓波24万字完整版.doc.doc

格式:doc   页数:1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激荡三十年吴晓波24万字完整版.doc.doc

上传人:zbggqyk171 2016/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激荡三十年吴晓波24万字完整版.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书荐]08年1月《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http://bbs./?postID=46323推荐理由:为什么要向状元郎营销人网的朋友推荐这样一本书?小编也在问自己。是为了对同一作者的作品:《大败局》系列的喜好,那么为什么不向大家推荐《大败局II》?是为了这个颇有气势的书名?还是众多知名人士推荐,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我想,也许是为了对中国企业从1978-2008这三十年历程的一个致礼!1978-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是令人振奋的30年;同时,企业发展、阵痛、失败或者破茧而出,是充满喜悦、痛苦、回味以及省思的30年。这些历史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眼前,我们听说过,接触过,甚至在一些企业从业过!如果没有,也没关系,这本书可以形象地再现这段历史。同时可以充满期待地想象:未来会是怎样?这个问题,留给所有状元郎营销人网的朋友去思考!!查看更多加入讨论看看07年曾打动我们的好书《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册)、(下册)》书名:《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作者:吴晓波著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激荡三十年作者简介:吴晓波,1968年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吴晓波同时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联系方式:******@《金融时报》中文网新邀专栏作家:吴晓波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2006年1月29日,中国春节。写于38000英尺高空,自华盛顿返回上海。说来新鲜,我苦于没有英雄可写,尽管当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穷,年年有,月月有,报刊上连篇累牍,而后才又发现,他算不得真英雄。—拜伦:《唐璜》,第一章第一节一1867年9月27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上帝赐予了我健康和宁静,我将以前人从没采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博罗季诺会战。”当时他正在从事《伟大的劳动》一书的写作,这本书后来更名为***不朽的《战争与和平》。2004年7月的某日晚上,我也是在一次与妻子邵冰冰的MSN对话中提出写作1978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史的想法的,当时我正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那个白天的下午。我与哈佛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些教授、学生在景致优雅的查尔斯河畔有一场座谈,主题是中国公司的成长之路。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学术背景,我们的讨论以中国公司为主题,却又不时地穿梭在美国、日本乃至欧洲和印度等不同的国家和制度空间里,在对比中互为参照,在论证中相与辩驳。而在这样的沟通中,我深感中国企业研究的薄弱,我们不但缺乏完整的案例库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而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历史沿革描述,关于中国公司的所有判断与结论往往建立在一些感性的、个人观察的,甚至是灵感性的基础之上,这已经成为国际沟通最巨大的障碍。于是,如何为零碎的中国当代企业史留下一些东西,成为了一个忽然凸现出来的课题。当这个念头突然萌生出来的时候,我连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在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工作选择已有很多项,这无疑是最为艰巨而庞杂的。对于我个人的能力而言,这其实又是一项勉为其难的工程,我没有经受过历史学专业的训练,也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虽然多年从事传媒工作的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事实,并在某些时刻亲历现场,虽然我也曾出版过将近10本财经类书著,可是,要完成一次跨度长达30年的宏大叙事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的学术基础、掌握历史的经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论,甚至是我的时间和体力等等,都面临空前的考验。但是,毕竟要有人去完成这一项工作。在哈佛大学查尔斯河畔的那个阳光熙和的午后,它如同一个巨大而沉默的使命凌空而降,庞然无声地站立在我的面前,俯看着我。在那场夹杂着英语与汉语的讨论中,我知道自己已无处可逃,未来四年的劳累似乎是命中注定。“我认为现在是开始为这项工作做准备的时候了。”我在MSN上热切地这样写道,在这个时刻,我突然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100多年前托尔斯泰写信时的那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另辟蹊径的自信和即将开始一段充实工作的满足。二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