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木少煌羽收集整理QQ773041609推荐序(1)推荐序一股神沃伦·巴菲特彼得在书中阐释了我和他母亲与孩子们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彼得兄弟姐妹的成长环境与同时代成千上万的其他孩子没有多少区别,他们也从未有过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彼得和我持相同观点,即这个世界并不亏欠于你,而你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来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尤其是为受苦的人们做些事情。我为彼得感到骄傲,也为他写的这本书感到骄傲。推荐序二不要做别人,要做自己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人人都知道学巴菲特投资,但是读完彼得o巴菲特的《做你自己:股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后,我的新体会是更应该学沃伦·巴菲特做父母。一般人可能羡慕生在一个富豪家"嘴里含着金汤匙"的天之骄子。但是股神巴菲特明确地否定了这一点;他认为家庭给了富二代"豪华的环境,贫乏的人生,他们不是生来嘴里就有金汤匙,而是生来背上就插着金匕首"。因此,沃伦·巴菲特给了彼得独特的教育。虽然他只给彼得9万美金,但却给了他一个支持、鼓励、诱导的环境。他鼓励彼得:如果你想人生多彩多姿,就试着学所有有兴趣的事。他激励彼得多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的热情所在。沃伦·巴菲特理解找出热情所在是一个辛苦又玄奥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若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是这样的环境和苦心的父母才造就了今天成功的作曲家彼得o巴菲特。今天的中国非常需要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国的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甚高,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理想去做,全然听不到孩子自己心中的声音。有些中国的父母给孩子太多溺爱,教导孩子一切"向钱看",这反而是在孩子身上插下"金匕首"。中国的有些独生子女在"有求必应"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学到独立自主的生存之道。所以,当我在我的微博转发了一些《做你自己》的精华,我得到了很积极正面的共鸣。其中有一条微博被3万人转发!彼得完全可以轻松地进入投资界,靠着父亲的名声获得成功。但是,当他放弃了这样的人生,而走向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人生时,他便具有格外的说服力。《做你自己》的人生哲学其实和我在2005年《做最好的自己》中描述的是一致的:不要做别人,要做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召唤,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理想,引领自己的一生。下定决心就勇往直前,成功后不要忘了回馈。简单地说:[Amberdemo]:推荐序(2)推荐序三你的选择阳光媒体主席杨澜人生最无法选择的就是出生这件事。如果你生在索马里的战乱与贫穷中,你很有可能在襁褓里就因病夭折了,或者最终走投无路去做了海盗,在帮派火并中死于非命。这世界有极其混乱残忍的一面,别跟我说这是上帝的安排,或者说苦难本身有什么意义。不过,如果我们把范围限定在和平的环境中,你更愿意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如果你出生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呢?如果你的父亲是沃伦o巴菲特呢?彼得o巴菲特最有资格回答最后这个问题。每个初次见到他的人都毫不掩饰自己的好奇:"巴菲特?请问沃伦o巴菲特是你什么人?"在得知沃伦是彼得的父亲时,对方通常会接一句:"但你看上去很普通哎!"试想,当你几乎每天都要重复这样的对话,你大概也会想:难道巴菲特的儿子就该有三头六臂吗?!不可否认,彼得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他申请上大学时给他写推荐信的人中就有《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大学尚未毕业就得到了爷爷9万美金的遗产。如果他想在华尔街谋个什么差事,那还不是老爸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的事?但他偏偏做了音乐人。"音乐人?噢……成功吗?"这是彼得经常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话题。啊,原来如此!作为股神的儿子,你可以不搞金融投资,但不可以不成功。这就是彼得的烦恼。他不得不生活在一种比较中,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生活在人们的期待中。他要多么成功才算成功?他要怎样做才不让父亲失望?他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独立的身份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如果成功,人们会说:"他是巴菲特的儿子嘛。"他如果不成功,人们又会说:"他还是巴菲特的儿子呢!"这些问题对于他比对普通家庭的孩子难得多。不少成功人士的子女仅仅是为了怕让父母失望,才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职业,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通常认为穷孩子与富孩子在行为模式上一定会有很大不同。社会学的调查却发现,这两组孩子中有极端行为取向的可能性几乎一样大。他们当中都有孤僻封闭、胆小怯懦的,也都有脾气火爆、叛逆滋事的,原因并非来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更多地与父母感情不和或长期缺少关注有关。彼得终于认识到,父亲给他带来的最大的幸运不是他事业的成功,而是给了孩子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以及对孩子自由选择的充分尊重。在父亲的鼓励下,彼得的哥哥豪伊成为了摄影师,姐姐苏茜成为家庭主妇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彼得永远记得,当他20岁出头,决心以音乐作为终生职业追求时,他的父亲对他说过的一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