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论文.doc

上传人:1006108867 2014/2/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回忆、意象与抒情的三重变奏—柏桦诗歌个人化写作初探
摘要:在异彩纷呈的当代诗坛上,柏桦是很难引起广泛注意的一个诗人。因为他固守个人的反抗和独立,近乎苛刻的写作导致诗歌的产量极低。不过正因此,柏桦诗歌无论是反抗的文本, 还是抒发怀古幽情,都试图在回忆、生命与抒情的交响变奏中体现诗人的独立。柏桦诗歌在回忆、意象和抒情多声部变奏中,完成了他对当代诗歌个人化写作的开拓和抒情性的坚守。
关键词:柏桦、回忆、时间意象、抒情方向

重庆诗人柏桦,从八十年代初起就开始在诗坛上奔突,试图寻找当代诗歌的风水。但柏桦的诗歌创作始终难以摆脱童年的恐惧和痛苦。即使步入中年,柏桦难以继续***,但童年回忆、下午夏天的意象和对抒情近乎偏执的追求都成为他诗歌的独特场域。回忆、意象、抒情的三重变奏成为柏桦诗歌个人化创作的独特之处。正如诗人所说,他写诗的原因就是因为童年的痛苦,他所有的诗歌都是疗伤。于是,他在喧嚣的诗坛始终坚持自己的个性,只写生命的“纯诗”,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诗派”,更无“宣言”,而一直努力实践着反叛与独立的诗学。他将童年的恐惧和痛苦,少年的寂寞和欲望,变成了一篇篇抗议的文本。他无意于制作史诗,而专注于小诗的营造。在众声喧哗的先锋诗群中,他始终是一个温柔敦厚者,他远离诗歌的热闹,也逃离了表层的社会热点,将全部精力关注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存在的本真。他以“下午的***”、“夏天的精神”、“潜意识”、“故事”等无序地变奏出生命与回忆的交响乐。他善于捕捉潜意识中的灵感,在贫瘠的语境中寻找诗情的踪迹,在童年往事和恐惧敏感中寻找诗意。他创作的以回忆机制为形,以“下午”和“夏天”为心的抒情短诗,对时代和个人做出了具有某种历史意味的补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柏桦对于新诗抒情品质的坚守,对于下午、夏天等诗思的原创,这种主题的私有化,带有个人私语和密码化的言说方式,不但迥异于朦胧诗人“一代人”式的表达,更与后朦胧诗人集体的高蹈拉开了距离,从而直接开启了后朦胧诗的“个人化写作”方向。虽然在九十年代,柏桦的诗歌创作出现沉寂,但他对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却不乏启示意义。因此,细读柏桦诗歌,其意义将远远超出对一个特立独行诗人的重新认识,对于重新发掘个人化写作问题也有着某种独特意味。

一、生命与回忆的交响:个人化写作的心灵起点

八十年代初,在一片质疑和论争中,朦胧诗刚刚站稳脚跟,新的反叛也已悄悄降临。罗振亚指出:“早在1982年韩东给朋友的信中就表现出一种抵抗情绪和革新意识……有趣的是,最先向朦胧诗抛出白手套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朦胧诗人中犹大似的人物梁小斌,一篇《诗人的崩溃》宣告决裂开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犹大似的人物”梁小斌只不过以宣言的方式,
“宣布决裂的开始”,而真正以诗歌创作显示抗议和决裂的却可能是柏桦。他早在韩东写信之前,更在《诗人的崩溃》之前,写出了《表达》,以“白色的情绪”宣告对朦胧诗的反叛和决裂。柏桦的诗凭借着“全方位的生命意识的流动”、“无处不在的回忆机制”和“直面心灵的勇气”开始了新的实验。
后朦胧诗人一直试图颠覆朦胧诗的英雄崇高、贵族气质,以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方式构筑平民意识的世界。他们自觉掏空了朦胧诗救世和殉难的情怀,直面生命原生态的驳杂和混乱。世纪末的幻灭感、理想主义的丧失、西方哲学的反思和“世纪病”等等使第三代诗人呈现精神紧张焦躁。诗人们的精神理路也离开了传统的反抗绝望和启蒙救世,转而走向了个体自我意识与潜意识的纠葛,生命的压抑不安、恐惧无聊、荒诞孤独。看惯了朦胧诗的崇高与英雄的虚无之后, 他们开始撕下道德的遮羞布,直面心灵和生活的本真。欲望的幻灭、灵与肉的分裂、生命不可知的惶惑与焦灼,都使得诗人们呈现出对世界的荒诞、痛苦、孤独、丑恶的冷漠。李亚伟《中文系》中黑色幽默、荒诞不羁;于坚《好多年》对生命平淡无价值的嘲谑;廖亦武《乐土》对生命中丑恶的展览;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对性动作的隐晦展现……都在昭示着第三代诗人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和强调。
柏桦的诗歌中,同样充溢着全方位的生命意识,但他却有独立追求。他企图通过对心灵的关注、对童年往事的潜意识的抒发,即通过个体生命(尤其是心灵)与回忆机制的交响变奏来体现个体生命的特异之处,从而呈现出他对个体生命意识的独立表达。这种回忆与生命的喧哗与交响,近乎私语,却恰如其分地证实着他的诗观:“我每一首诗都是由感受而发的,而这感受又必须落到一个实处。这实处就是每一首具体的诗都有一具体的事件……而诗歌中的事件之于我往往是在记忆中形成的……这些经年历月在内心深处培养出来的一个一个的故事。”
1982年8月,在重庆工作不久的柏桦,继续着诗的白日梦,但是枯燥的机关生活让他深感痛苦。他在《震颤》写道:“漆黑的深夜在这里安眠/一切都不会发生……你面对不动的空门/会心慌,会害怕,会突然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