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朝拜一座山     确切说,十多年前就已经路过那座山。我是因为一座洞,才知道那座山的。那座洞叫“甑皮岩”,那座山叫“独山”。第一次知道那座山和洞,是因为在路旁看到一块写有“甑皮岩”的牌子。牌子在桂林至阳朔公路的大风山路段,很不显眼。坐车路过这里,如果车快一些,不会留意到路旁的这块牌子。当时,看到“甑皮岩”这三个字时,对“甑”字充满好奇,不知道如何读。后来,查字典才知道它的正确读法。如果不是五年前历时四个多月关注漓江两岸的人文资源,说起甑皮岩,我可能还是一脸麻木。五年前的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那一天,我和两位朋友来到漓江源头的猫儿山,启动寻访漓江两岸人文资源的私人之旅。两位朋友,一位摄影,一位摄像。他们均比我年长,也比我更早默默关注身边这条江,拍下许多独家镜头。仅仅为一个心愿,大家约定,从漓江的源头一段一段走下去,梳理这条母亲河的前世今生。正是那次“冲动”的私人之旅,才让我有机会走进“甑皮岩”——一个迟到多年的厚重之地。时隔五年,仍然清楚记得第一次走近甑皮岩的细节。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天气很凉爽。去之前,在网上查阅关于“甑皮岩”的相关资料。资料看得越多,心里越后悔没早一点去那里。同时,心情也越发复杂。众多考古专家研究后判定,甑皮岩遗址史前文化遗存共分类五期,年代距今12000—7000年之间。甑皮岩,因此被考古界誉为“万年地书”。万年地书!内心一度被这个词重重撞击。究竟什么样的洞穴才可以被戴上如此重的桂冠呀! 一路询问,终于找到那座许多桂林人至今仍然忽略的地方。说明来意,守门的师傅倒很客气,让我进去随意观看。因是周六,只有门卫一个人在大门口。偌大的院子内,只有我一个人,连空气也变得格外寂静和肃穆。进入院内,循着路标,一路寻找。院子并不大,又被一池湖水占去大部分,很快便找到那座孕育了桂林先民的万年洞岩。洞口被铁栅栏拦着。只能站在洞岩口,尽管隔着铁栅栏,但目光触及洞岩的角落,仍然能强烈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气息。寒风不时从洞岩深处悄无声息地袭来,一路上的燥热被洞岩深处的凉风替代。燥热消去,冰冷袭来。怕承受不起洞岩深处沾染着万年文化堆积的冰凉微风,我只好匆匆离开那座堆积着桂林先民灵魂的万年岩洞, 补课,从甑皮岩回来之后。广西最早的古人类发现,从柳江流域的岩溶洞穴中开始。1958年,柳江县新兴农场的一名工人在一座孤山挖取岩肥时,无间之中挖出一具人类头骨化石。一时,“柳江人”誉传四海。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研究后宣布:“柳江人”是南方蒙古人种的早期代表。冷静之后,考古专家们陷入深思:桂林漓江流域是否分布着“柳江人”的旁亲或后裔?1965年,专家们在大风山的“相人山”西南向的一个洞穴终于发现桂林史前文化的秘密。当时所说的“相人山”,就是后来正名的“独山”。那座藏着桂林先民秘密的洞穴,就是后来闻名考古界的“甑皮岩”。据记载,当时曾把甑皮岩所在的独山误作其北的相人山,甑皮岩发掘出来的陶片上1973年仍标着“相人山”字样。这段历史误导,直至1973年以后才纠正过来。 1965年的洞穴考察,本来有望解开桂林史前文化的万古之谜。然而半年之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几乎给甑皮岩带来灭顶之灾。如果没有后来颇富传奇的发掘故事,甑皮岩留给桂林人的将是永远的遗憾。故事,是当年发掘当事人之一的赵平先生生前在他家中堆满文献资料的书房讲述的。 1973年6月11日,赵平和当时桂林市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