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临床医学论文-丹毒治验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临床医学论文-丹毒治验分析.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9/11/1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临床医学论文-丹毒治验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临床医学论文■丹毒治验分析【关键词】丹毒治验分析丹毒是一种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伴有发冷发热的急性皮肤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黏膜内的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不同部位发生的丹毒各具有一定的特征。本例患者主要发生在颜面部,中医称之为“抱头火丹”,是由于患者索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搏结,郁于肌肤或挟有风热,阴虚血热,毒热炽盛,内热火毒上聚于头部而引起,本文就一颜面丹毒的中医中纱治疗予以辨证分析。1病历摘要患者,男,64岁。因颜面红肿并发热10余天,于2006年3月11口来院初诊。10余天前开始发冷发热,前额、两侧眼睑及鼻梁部红肿,胸闷、心烦、恶心,因痛不欲进食,大便2天未解,小便短赤。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颜面丹毒,经服药打针,体温稍降,但而部红肿未消。检查:休温38°C,颜面前额部、两侧眼睑及鼻梁部皮肤红肿,边界清楚,颜色鲜红,有灼热感。鼻梁屮央部有多数小水疱,有些水疱破裂,糜烂、结痂。,中性粒细胞87%,淋巴细胞13%。脉洪数有力,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西医诊断:颜面部丹毒。中医辨证:抱头火丹(毒热炽盛,阴虚血热)。治则: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护阴。方药:银花40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大青叶20g,板蓝根30g, 赤芍15g,桔梗10g,大黄15g,黄苓15g,竹茹15g,滑石15g,鲜茅根50go外用去毒药粉100g,加冰片5g,研匀,温水调敷。3月12H,服上方1剂后,大便已通,胸闷已解,°C,、滑石,加兀参30g,黄连10g。3月13日,°C,心烦、恶心已止,思饮食,面部红肿见消退,水疱干燥,结痂。3月16日,颜而部红肿全部消退,惟有两耳前后部位作痛,口渴思饮水,舌苔白黄,舌质红,脉弦滑。再以清热解毒,佐以养阴为法。方药:连翘15g,菊花15g,蒲公英15g,银花15g,龙胆草10g, 紫草15g,生地50g,丹皮15g,紫花地丁15g,黄苓10g,赤芍15g。3月20日,服上方后症状皆除,白细胞恢复正常,临床治愈。2分析与体会丹毒的名称首先见于祖国医学,因其发病时皮肤突然发红,如染丹脂,伴有发冷发热,而且又为火毒诱发,故名为丹毒。根据其发病的部位,又有不同的名称:发于头面者称为“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为“丹毒”;发于两腿者称为“腿游风”;发于胫踝者称为“流水”。丹毒是皮肤或黏膜中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较少见。往往由于皮肤、黏膜极小的损伤(如针刺、抓伤、皱裂、虫咬伤、湿疹、脚癣等)。在全身防御功能降低,或春秋两季溶血性链球菌容易繁殖的情况卜,容易发病。所以丹毒是春秋季常见的外科病Z-o急性丹毒一般病程较短,抗牛素、磺***药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有的病例由于耐药菌株感染,或机体防御功能的差界性,所以效果不满意。本例患者年龄较大,机体抵抗力较差,湿热毒邪较重,故病后10余天体温未降,面部红肿并起水疱,舌苔黄腻。因患者年迈,肾水亏虚,毒热化火,更加灼伤阴液,故见咽干、舌质红绛,内热较重,故大便干燥,两H未解。因此,阴虚内热为木病Z木,湿毒热邪炽盛为病Z标。就诊时患者仍发热不退,故应先治其标,重用清热解毒的银花、蒲公英、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