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格式:doc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1/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制发机关:市环保局成文日期:2010-1-6编号:索引号:BZ00HB5000020110003标题: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建设生态县、市、省是我国21世纪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迄今,我国已有张家港、日照、扬州、绍兴、长沙、盘锦、海宁、常熟、威海、青岛等城市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市。《2003年山东省委常委工作要点》提出“规划生态省建设,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山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山东省政府于2003年11月发布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指出《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各地区、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基础和重要依据,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滨州生态市的建设提供良好契机。在此背景下,尽快开展滨州生态市建设,系统地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地发展区域经济,对于保护滨州市生态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滨州市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又具有比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滨州市政府印发了《滨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的通知》,于2004年1月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主要相关局局长为成员的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为了科学、严谨地编制《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滨州市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本规划的编制。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对滨州全市生态、经济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域发展的优、劣势因素。以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平衡、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务实、严谨、科学的程序进行了《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再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最终实现循环社会理想,将人类活动纳入整个生态循环。本规划纵向逻辑结构如下:首先提出规划指导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区域现状分析,包括优势因素及制约因素识别;在完成区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总体定位及建立指标体系;为了实现生态总体定位目标以及指标体系,首先作了生态功能区划,然后进行了3大类共8个专题规划,各专题规划包括示范工程及相应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其次是保障与监督措施,以实现“规划、实施、监督、提高”的动态循环;最后对生态市建设预期效果进行了可达性分析。本规划横向逻辑结构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划分。本规划由滨州市人民政府和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滨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成员单位进行了密切配合,特别是滨州市环保局对本规划给予了大量的工作支持。全体编制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对关心和支持本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整个滨州市区,包括滨城区、经济开发区、邹平、博兴、惠民、沾化、信阳、无棣等8个区县,海岸线长239公里,土地总面积9445平方公里。:2002年规划时段:近期(2004~2007年)中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0年)、法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中国21世纪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