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规划任务、内容与技术要求基础研究优化空间格局与用途管制“三生”空间确定国土空间修复整治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心城区及重点区片规划基础信息平台(数据库)建设规划成果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再到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再到当前的规划体系改革,“改革”已成为现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自然资源部,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构建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国土空间规划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于继承与创新、协调矛盾、引导布局、绿色发展、高效发展、全域覆盖、高品质的规划,也是由“多规合一”规划协同到规划重塑的过程。什么是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使命是围绕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开展的,它以促进人地关系和谐为逻辑起点,以实现国土空间的高质量生产、高品质生活和持续性演进为目标,在确定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国土空间系统适宜性、潜力、优势、承载力、容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脆弱点、恢复力、限制、边界、退化风险、激励结构、可持续性轨迹、长期趋势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目标,并沿着这个目标创造新的劳动和意识。空间规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部门对所辖国土空间资源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旨在实现对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及科学治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一、任务内容要求(一)规划任务1、明确战略目标。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依据上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科学研判发展趋势、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2035年省、市(县)域国土空间发展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和引导性指标。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确定省、市(县)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统筹、优化和确定“三条控制线”等空间控制线,明确管控要求,合理控制整体开发强度;确定开发边界内集中建设地区的功能布局,明确城市主要发展方向、空间形态和用地结构。3、完善要素配置。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山、水、林、田、湖、草各类自然资源保护、修复要求,明确约束性指标;明确补充耕地集中整备区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交通等基础设施布局和廊道控制要求;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布局要求;对城乡风貌特色、历史文脉传承、社区生活圈建设等提出原则要求。一、任务内容要求4、明确生态修复目标与任务。明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安排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的规模、布局和时序;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边界,提出生态保护修复要求,提高生态空间完整性和网络化。5、分解落实管控格局。在总体规划中提出分阶段规划实施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下位规划需要落实的约束性指标、管控边界和管控要求;提出应当编制的专项规划和相关要求,发挥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提出对功能区规划、详细规划的分解落实要求,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6、完善政策措施。建立从全域到功能区、社区,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从市、县(市、区)到乡(镇)的规划传导机制。明确空间用途管制、转换和准入规则。充分利用增减挂钩、增存挂钩等政策工具,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和保障机制。健全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考核机制。一、任务内容要求(二)工作原则(一)底线约束,绿色发展;优先划定不能开发建设的范围,严守安全底线和保护底线;(二)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划定“三条控制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域实施开发强度总体控制;(三)多规合一,全域覆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及“多规合一”目标,专项内容对空间资源的实施叠加安排;(四)以人为本,提升品质;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成环境优美、宜居舒适、方便快捷的人居环境;(五)明晰事权、权责对等;落实规划刚性管控和约束性指标,规划“留白”,给地方规划事权留有弹性空间;(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任务内容要求(三)编制要点1、即对当前执行的规划情况进行统一的实施评价,全面掌握现行规划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全面开展“双评价”工作,即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3、进一步划定“三线”工作,明确空间管控重点与机制。即在前者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4、关于规划编制的序列问题。即纵向传导与横向传导同步推进。5、统一规划基础数据和标准。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