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滁州西涧.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滁州西涧.docx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9/11/2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滁州西涧.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滁州西涧《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李有军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了解古诗点染的写法。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古诗,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4、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古诗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齐读诗题。指名释题:滁州,就是今天安徽省的滁县,是一座山城。(涧是指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在城西有一条山间流水形成的深沟,有人称上马河,也就是今天的城西水库。二、初读古诗。 1、出示整首诗。播放《滁州西涧》朗读。师:听完诵读,一股忧伤、无奈之情涌上心头。这首诗写的景色如此之美,作者为何时还如此忧伤、无奈呢?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看看吧!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2、学生自由读。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三、走进古诗,品味意境。诗人笔下到底写出了哪些美景呢?请同学们拿出笔,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反馈。(草、涧、黄鹂、树、春潮、雨、渡口、舟)师:很明显,这是一首什么诗?(山水诗)。咦,我发现这首诗每一行都与“涧”有关。比如,第一行写的是涧边的景色。指名说说其它三行分别写的是涧的什么地方? (二写涧上,三写涧中的潮水,四写涧的渡口。)今天我们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中,每一行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行诗。出示:独怜幽草涧边生。讲的是?(草)那么这草是什么样的草呢?(板: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草?谁来描述一下?草在涧边,水源充足,长势怎样?(茵绿、厚密、未经践踏)鼻端闻到了什么?(芳香、清新)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评读。真是一个幽静的好处所啊!作者眼前一片绿,连涧水都成绿的啦!看,理解了诗中的关键词,就好比找到了窗户,诗的意思自然就出来啦。齐读。 2、谁来说说,刚才老师是怎么带着你们找到文眼,并理解第一行诗的意思的?()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先找到写的是什么景物,再找出描述这个景物的字,想象画面。) 3、那么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先自己来找找其余三行诗中的文眼吧。(板:鹂鸣、潮急、舟横) 4、思考:用刚才学习的分析文眼的方法,分析找出的文眼。小组讨论:想想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最生动、具体。 5、全班反馈。 A、鸟鸣。(一只黄鹂鸟在涧水上面的深树林里鸣叫。它的歌声婉转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急,一会儿缓。) 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播放鸟叫声)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多么有诱惑力呀,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行诗中去寻找答案了,齐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作者喜爱什么?那对黄鹂到底是什么态度?(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对高高在上的黄鹂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打个问号?) B潮急。(傍晚时分,下起了急骤的雨,涨起的潮水拍击着岸边)(1)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出示资料: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播放课件声音。)再指名说意思。带着理解读。起风了,潮水更猛。再读,评读。齐读。(2)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了傍晚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最想干嘛?(急于归航)是,这一个急,既写出了雨的急,也写出了作者那急切的心情。还因什么急?(为民生急。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庄稼得不到好收成)齐读。于是,他慌忙去找小船。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渡口没人,船家已经回去了,只有一只小船在雨中横着。)为什么会横着,不是靠在岸边呢?(水的力度很大,把船冲成横的了)由此印证了第三行诗中的一个“急”字。四、体会诗境。 1、此情此景,如果你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