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礼记读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礼记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水中望月 2019/11/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礼记读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礼记读书笔记《礼记》读书笔记——《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与作用在这个寒假中,通过阅读我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在专业课的学****能力上又进了一步。通过对中国儒家经典《礼记》的阅读。我深深体会到了礼记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意义,也明白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说起《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总会觉得带有某种戏剧性。它最初的身份不过是《礼》的附庸,而后来竟蔚为大观,而原来的“主子”则黯然失色。非独此也,不仅《礼记》一书作为一个整体日益走红,而且从《礼记》中剖离出来的《大学》、《中庸》2篇,更是红得发紫,被编入了朱熹撰写的《四书》。在西汉时期,《五经》中的《仪礼》,并非《礼记》。但在西汉的政治生活中,《礼记》却显得非常活跃,而《仪礼》却相形见绌。例如《汉书·宣帝纪》:“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秋七月霍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无嗣,择支子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这是涉及立皇位继承人的大事,霍光从《礼记》中找到了理论依据。《礼记》的被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到了三国时期,《礼记》正式升格为经。《礼记》的升格,以为着它已经取得与《礼仪》平起平坐的资格,已经摆脱了附庸的名分,蔚为大观。而随着《礼记》地位的上升,《仪礼》的地位则日趋式微。《北史·儒林传旭》:“诸生尽通《小戴礼》,于《周礼》、《仪礼》兼通者,十二三焉。”唐初,孔颖达奉太宗之命撰《五经正义》,《五经正义》中的《礼》已经不是仪礼》而是《礼记》了。换句话说,《仪礼》的《礼经》地位已被《礼记》取而代之了。此后,《仪礼》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礼记》与《仪礼》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其原因究竟何在?我想到的有三点。第一,《仪礼比较难读。唐代的韩愈,当过国子博士、国子祭酒。但犹说:“余尝苦《仪礼》难读。”则一般人可想而知。第二,从宋代开始,《仪礼》失去了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中国的读书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你考试什么,我就学什么;你不考试我就不学。这是很实际的事情,读书人不会在这方面犯傻。第三《仪礼》和《礼记》的内容不同,因此影响了人们的取舍。《仪礼》17篇,偏偏都是一大堆繁琐的礼节单,篇与篇之间又多雷同,其枯燥无味自不必说了。更严重的是,它脱离现代,脱离生活,近乎一堆僵硬的教条。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将其弃之如敝屣也就不足为怪了。《礼记》则不然。《礼记》虽然也记载了一些礼之末节,但分量很小。它的内容是系统的讲理论、讲礼的原则和意义。譬如说,《中庸》上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统治者看到这句话会不喜上眉梢吗?正是由于《礼记》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极具弹性的礼治理论,而这种理论正好满足了统治者“安上治民”的需要,所以赢得了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所以才产生了上述戏剧性的变化。清代学者焦循《礼记补疏序》说:“以余论之,《周礼》、《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何谓“礼以时为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